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1月20日 星期六

    让诗歌成为乡村儿童心中的光

    《 文摘报 》( 2024年01月20日   02 版)

      近日,一场“大山里的诗歌节”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举办。以诗之名,以石为书,将大山里孩子们的诗作刻在巨石上。这些诗歌贴近乡土生活,是乡村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反映,其真挚的文字表达,感人至深。

      “不学诗,无以言”,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往往是从韵语、童谣、儿歌开始的。诗歌对于青少年有着特殊的功用,儿童心性纯粹,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可以从诗歌中获得深远且多种多样的愉悦。如今,对儿童进行诗歌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而借助诗歌,将自己独特的日常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出来,对于乡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尤其重要。

      当下,对儿童进行诗歌教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诗歌教育的功利化、教条化、成人化等问题也亟待解决。一些乡村学校语文课堂里的诗歌教学,受限于应试教育,往往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原意和作品主题、思想、意义,而在引导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想象力和审美方面缺乏足够的关注。同时,诗歌教育远离当代诗歌现场,跟诗歌的时代性脱节,也是突出的现象。

      对此,我们要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儿童诗歌教育的发展,借助诗歌教育,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文化启蒙和道德培养。

      例如,中国诗歌史上的“田园诗派”有很多优秀的描写乡村风貌、日常生活、儿童童趣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选出一批适合乡村儿童阅读和吟诵的精品之作,配以插图,增强可读性和视觉吸引力,让古典诗歌发挥出更大的当代教育价值。新诗中也有不少写乡土田园、自然和城乡差异的作品,这类主题的诗歌,会让乡村儿童产生情感的共鸣,更能理解在乡村劳作或外出打工的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也可编选出来供乡村儿童阅读。

      诗歌教育给乡村儿童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通过诗歌引发的对自身、他人、故乡和世间万物的敏感体察和思考,将会像一束光,照亮他们未来的生命之路。

      (《光明日报》1.11 费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