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界有这样一句话:“你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将其放在胡根娣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护身上,再妥帖不过。从1971年植入第一台心脏起搏器算起,53年间,她一共接受过35次手术,体内累计安装过23台心脏起搏器,见证了我国心脏起搏器开发研制的艰辛历程,她的经历也无形中感动、激励了很多人。
“各项起搏参数良好,心率维持在70次/分,胡阿姨情况不错,记得定期随访。”1月9日上午,上海市一医松江院区,心内科(南)主任汪芳为胡根娣检查。就在上个月,她成功植入人生中第23台心脏起搏器。
1969年,25岁的胡根娣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当时我的第二个孩子才出生四个月,就得了一场病毒性感冒。”对这场“小病”并未在意的胡根娣,在短时间内反复晕厥。在上海市一医,她被确诊为因病毒性感冒引起病毒性心肌炎,最终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医学上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人的心脏就像一台发动机,内含缜密的电路系统,胡阿姨得的这个病就好比连接心房与心室的一根电线断了,心脏跳不动了,导致反复心脏停跳、晕厥。”汪芳解释。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胡根娣只能卧床,“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抢救!”1970年10月,晕厥再次发生,“那一次,我的心跳每分钟只能跳20多下,浑身发紫。”心内科医生刘忠豫告诉她,要想活命,唯一方法就是安装心脏起搏器。胡根娣及丈夫朱先生几乎没犹豫,“我只想活下去,孩子还小,我相信医生能救我”。
1971年5月10日,由方作平和刘忠豫两位教授主刀,胡根娣安装了第一台国产感应式心脏起搏器。那是一个照相机大小的盒子,连接的线圈隔着胸口的皮肤,与体内埋藏的线圈贴合在一起,通过感应产生电流。虽然很麻烦,但她很满足,“我可以去屋外散步了!”
然而仅一个礼拜,起搏器故障,胡根娣的阿斯综合征又犯了。汪芳回忆,由于感应式起搏器靠线圈感应起搏,线圈一旦移位就会导致心脏停搏。心脏起搏器“罢工”了,胡根娣只得继续靠卧床、输液“续命”。
还有新招吗?焦急的刘忠豫辗转联系到复旦大学教授方祖祥与伍于添寻求帮助,很快拿出一个新方案:赶制一台小巧的、以电池供电的起搏脉冲发生器以供急救之需。这是第二台国产感应式起搏器,体积已缩小到两个香烟盒那么大。
可一个礼拜后,起搏器再次故障,胡根娣又晕厥了。巧的是,当年6月,国家特批进口了两台埋藏式锌汞电池固定频率起搏器。刘忠豫经多方努力争取到一台,让胡根娣过上了两年多正常的生活。
1974年11月,胡根娣再次用上了国产的心脏起搏器。不过,由于性能并不稳定,各种故障仍时有发生。在那之后的8年间,因电极腐蚀、起搏器螺丝生锈、感染、电池提前耗竭等问题,胡根娣一共更换了10台起搏器,她也经历了中国起搏器发展极其艰辛的一段历程。
随着心脏起搏器技术的日益完善,胡根娣晕厥的频率越来越低。“从近距离串门,再到郊区一带走动。除了登高比较困难,基本上和普通人没有太大差别。”胡根娣说,她和丈夫一起全球旅行,走过十几个国家。
2017年12月,因起搏器电池即将耗尽,73岁的胡根娣再次回到市一医院。这次,救治的接力棒传递到了刘忠豫的学生——汪芳的手中。半小时的手术,很快就过去了,“这台无导线起搏器简直是为胡阿姨量身定制,不需要经静脉植入心内膜导线,不需要取出旧起搏器,直接将‘胶囊’植入患者心腔内部,对我们而言手术难度也小了很多。”汪芳说。
如今,胡根娣80岁了,老人家社交软件用得很熟练,无论是聊天、买菜还是打车,都不在话下。她说,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用一份份“珍贵的礼物”,让她成为了“生命的冠军”。
(《文汇报》1.12 李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