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1月20日 星期六

    注重食育,让孩子健康成长

    《 文摘报 》( 2024年01月20日   02 版)

      食育,就是学习吃什么吗?是,也不是。吃什么固然重要,但是通过食物学会感受自然、生命及文化,达到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珍爱生命的目标,才是食育的真正意义。

      饮食健康极其重要

      如果按平均寿命80岁计算,人一生要吃掉87600顿饭,总重量是几十吨。怎么吃,吃什么,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而人的健康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健康饮食须从娃娃抓起。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个健康公式表明:健康(100%)=遗传(15%)+环境(17%)+医疗(8%)+生活方式(60%)。可以看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把吃饭当回事,也没有意识到吃饭是需要教育的,家长喜欢吃重油重盐的食物,喜欢点外卖,孩子跟着吃,导致不少孩子长大以后也没有形成正确的饮食和健康观念。

      食育不仅关乎孩子的健康、家庭的希望,更关乎民族的未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明确提出,要加强食育教育,引导科学均衡饮食,吃动平衡。食育已被上升到国家战略,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

      生活中处处有食育

      孩子常见的饮食问题,反映出家长教养中的各类问题。比如强迫喂养,即强制要求孩子吃掉一定量的食物或某一种食物,可能让孩子对某种食物形成抵触心理;还有放任喂养,不规定就餐时间、不限制零食,想什么时候吃、想吃什么都行……这些都会让孩子在饮食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很多家长觉得食育无从下手。在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会长王旭峰看来,最好的食育就是父母以身作则。比如,不要只吃精细粮食,多吃五谷杂粮;少买饮料,多喝白水等等。很多孩子一天中有两顿饭是在家吃的,父母的营养观念、家庭的饮食习惯,都会直接影响孩子。

      “家的味道”支撑孩子走得更远

      食物是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传承的完美载体。为孩子们提供乡土食物,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树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心。

      食育还是家长与孩子情感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的基本活动。每个人脑海中关于家的印记都离不开温暖灯光下那一方餐桌,家人围坐一起吃着简单的饭菜,说着稀松平常的话,是每个人心中最温暖的画面。

      一家老小在餐桌前相互谦让、彼此关心,看似平淡无奇,却对孩子价值取向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专家建议,吃饭时多聊充满正能量的话题,可以和孩子聊聊正在吃的食物,既是大自然的馈赠,又是很多人劳动与协作的结果;还可以让孩子参与做饭的过程,加深对父母辛苦劳动的理解。培养孩子对食物的热爱与感恩之情,有利于塑造孩子内心富足的人格,让他们成为热爱生活的人。

      (《中国妇女报》1.8 董颖 陈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