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1月17日 星期三

    王戎和李子的故事

    《 文摘报 》( 2024年01月17日   05 版)

        人们认识魏晋时期的名士王戎可能更多地源自“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大伙儿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李子吃,只有王戎一动不动。人家就问他咋那么矜持,王戎说:“李子树长在路边还能留下这么多李子,说明这棵树上的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摘来一尝,果然苦。

        虽然还只是个孩子,但王戎的判断力却令人叹服。王戎天生与李子结缘,长大后还做起了李子生意。王戎看得出路边的李子是苦的,也能种出一树好李子,他家院子里种了很多李子树,结出来的李子非常甜。

        因为怕有人得到李子核后种出同样甜的李子,把自家生意给抢了,所以每次卖李子,王戎都要想方设法把每个李子的核钻通再卖。

        王戎不仅爱钱,而且抠门。南朝时期刘义庆主持编著的《世说新语》里专门开设了“俭啬”一门,记载了魏晋时期九个典型抠门事迹,其中四件都是由王戎一手贡献的,卖李钻核还只是其中一件。

        巧的是,“抠门”栏目里的另外一个抠门故事也和李子有关。说的是王戎有位叫和峤的同事,他家的李子也很甜,他妻舅王济慕名而来。结果和峤磨蹭半天,就拿了几十个李子出来。因为这事,和峤也成了抠门一哥。

        人家送几十个李子给亲戚吃都被人觉得抠门,而王戎这种卖李子还得钻核的行为就只能算奇葩了。如此看来,王戎的确是当仁不让的魏晋第一铁公鸡,硬生生把“抠门”栏目整成了自己的专栏。

        虽然成了远近闻名的铁公鸡,但王戎自己或许对此有不同看法:他或许爱钱,但又没有“那么”爱。王戎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王浑去世了。王浑在当时很有名望,他的老同事一起凑了几百万钱,要送给王戎做慰问金。王戎看见这些巨款,坚决不收。他知道,自己爱钱,但不能因此把他父亲一生的好名声给败坏了。

        三国归晋后,王戎因功晋升为安丰县侯,后来又不断获得提拔。当时的南郡太守刘肇送了王戎五十端细布,王戎知道刘肇在行贿,便将礼物退了回去,但也没有举报刘肇的违法行为,而且还写了一封感谢信给刘肇。

        这件事后来被人抓住了把柄,于是有人对王戎进行口诛笔伐:不举报还感谢,说明王戎也不是什么好人。晋武帝司马炎却说:“王戎这样做也不是有私心,还不是为了让同僚们不难堪嘛!”原来皇帝可是明眼人,你们这些臣僚抨击王戎,可你们自己手头就干净吗?

        七十一岁那年,王戎被东海王司马越挟持,被迫参与了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的战争,最后在战乱中逃亡到了郏县。当时郏县遭遇饥荒,县令华谭在设法抚恤百姓,王戎知道后捐出了三百斛粮食接济百姓。在当时,1斛就是1石,1石约为120斤,算下来,数目可观。王戎在最后的时光里终日以宴饮自娱,并在八王之乱结束的前一年(305)离开了那个动荡不安的人间。

        王戎留给后人许多津津乐道的趣事,但他所处的时代其实并没有那么有趣,而且十分黑暗。魏晋禅代路上血腥杀戮持续上演。三国归晋后不久又迎来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腥风血雨的时代,像王戎这样的名士想置身事外却身不由己,入仕之后也不得不如履薄冰。

        他是天才少年,也是“竹林七贤”中的小弟,他一生的标签很多,却因为抠门和与世浮沉被后世经常议论。他是一个聪明的人,或许也是那个乱世中的一个无可奈何的普通人。

        (《今晚报》2023.12.27 邱俊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