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1月17日 星期三

    高考改革破格录取第一人

    《 文摘报 》( 2024年01月17日   08 版)

        崔利静高考刚结束。徐忠民/摄

        元旦前夕,一次聚会与原浙江省总督学鲁林岳相遇,谈及2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我们都很感慨。

        高考是被认为是最公平的选拔人才方式。但最公平的制度也有缺憾——一些偏才、奇才、怪才被挡在大学门外。国家为此开通了绿色通道,却鲜有人能从这一通道进入大学。20多年前,两位偏才考生高考落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她们在全国率先通过这个绿色通道进入大学,而鲁林岳和当时在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工作的我便是这一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2001年6月,我获得一条信息:德清一中有个被称为“浙江女韩寒”的高二女生出版了一部26万字的长篇小说,她因此获得浙江省第九届青少年英才奖,她的长篇小说获浙江省第三届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获奖的同时,她的另一部书稿已完成并正在联系出版。

        然而就是此事却在浙江教育界引发一场“中学生出书是利还是弊”的争论,一方认为,教育应为这样的偏才提供更好的成才环境和条件,另一方则认为,中学阶段学生以学习为主,醉心写作会使她成为“高才留级生”。

        中学生为何不能写小说?主要是担心其偏离应试考试轨道,影响高考。这是一个值得报道的选题。我决定去采访。同样对这场争论感兴趣的还有人民日报驻浙江记者江南,于是我们结伴去德清采访。

        一位朋友对我说:“中学生想写小说,为什么不鼓励?教育要考虑的是如何使此类学生更好地发挥专长,应帮助他们更健康地成长,而不是用世俗、功利的眼光看待这类事,不应用应试教育来扼杀她的写作专长。”

        朋友是教育家,他的观点刚好可以为我所用。

        我们赶到德清一中,见到了这位来自莫干山区的农家女孩,她叫崔利静,瘦小腼腆,在我们面前害羞得不敢抬头,她拘谨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稿件很快刊发了,有些反响,一些朋友熟人来电话发表看法,我没有做进一步的报道,这事就这样过去了。像以往一样,稿子发完,我就把这件事丢开,小女孩那双灵动闪烁的眼睛渐渐从我记忆的屏幕上消失了。

        一年后。2002年7月25日,我意外收到崔利静发给我的邮件,她告诉我,她高考落榜了,她表示不参加高复了,准备外出打工,边打工边写作。在邮件中她对应试教育表现出强烈的不满。

        看完邮件,我一时愣住。对一个作家来说,虽然人生中的挫折、失败和磨难都会成为创作的财富,虽然人生有许多不同的选择,但她正逢青春年少,是接受更好教育的时光,上大学是她当时最好的选择。但她却落榜了,生活逼着她到社会上去闯荡,而一旦进入社会,沉重的生活压力将严重挤压她写作的空间,一个可造之材就可能夭折了。

        我从农村出来,深切体会到农村青年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心态。落榜对她是一次沉重打击,如果复读,她还是有机会进入大学的,但她已决定放弃复读,那就意味着她再也没有机会上大学了,可惜啊!

        因为长期从事教育报道,平时我对有关教育的政策比较关注,此时我依稀记起,国务院曾下发过一个有关破格录取学生的文件,有发明创造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可以免试进入高一级学校就读。高中的高一级学校不正是大学吗?这个规定实施过吗?适用这个女生吗?这么一想,我顿时感觉一股热流在心中涌动,顿时感到有些激动。我马上拨通了时任省教育厅总督学鲁林岳的电话,向他咨询。

        鲁林岳熟悉教育理论,掌握教育政策,同时又十分了解和重视媒体,懂得运用媒体的力量来推动工作。以往我在教育上遇到问题经常向他咨询。

        “200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下发,今年开始实施。”鲁林岳的回答很肯定,他进而指出,高考虽然公平公正,但也助长了平均主义,导致我国基础教育不能扬长避短,而是抑长补短。

        “崔利静的情况应该符合这个文件的规定,如果她能通过专门的考核,完全有可能被破格录取,那么,她将可能成为中国高考改革破格录取第一人!” 

        中国高考改革破格录取第一人?这可是一条好新闻啊!我的犹疑顿时被一扫而空。放下电话,我直奔鲁林岳办公室。我知道,我抓到了一个好题材。

        采访非常顺利,鲁林岳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也为这个学生的出现而激动。他说,国务院的规定还停留在文件上,有关部门应尽快拿出实施方案。我国关于奇才、怪才、偏才的讨论已经有过多次,如关于上海小作家韩寒、南京计算机奇才王珂等。现在不要再停留在讨论上,让韩寒、王珂、崔利静尽快通过免试直接进入高校就读,使这些偏才、奇才、怪才经过培养成为大才。我们再不能让崔利静这样的偏才在高考面前面临尴尬了!

        稿子很快完成,当天我就把这篇稿件发回报社。7月27日上午,我拿到当天的光明日报,《专家呼吁给偏才建立绿色通道》在二版头条刊出。

        按多年的经验,我敢断定,这则消息应该有反响。果然,我正在看报,鲁林岳的电话就来了:“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崔利静有希望上大学了!”这么快?我一阵激动。

        鲁林岳在电话里告诉我,他拿着当日的光明日报找到时任省教育厅厅长侯靖方,向侯靖方报告了这件事。

        听了鲁林岳的介绍,认真看了光明日报的报道,侯靖方马上表态:由浙师大对崔利静进行面试,面试结果上报省教育厅和省高校招生委员会,如果考试通过,则正式上报省政府特批破格录取。

        这意味着浙江将开通“升学直通车”,崔利静将可能是第一个搭乘“升学直通车”的考生!

        听到这个消息!我既激动,又振奋,我知道,这个农村女孩的命运将因媒体的干预而改变。同时我感到,就新闻而言,中国第一个高考直通车乘客将在浙江诞生,这又将是一条好新闻!

        我马上拨通崔利静家的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她。她非常意外,也非常激动,电话里,她的声音发抖了。一个毫无背景的农村女孩,能在高考落榜之后被破格录取,这是她绝对没有想到的。

        接着,我的第二篇报道于8月3日刊出:《偏才学生有望跨入大学之门,中国高考绿色通道将迎来第一个考生》。

        这篇报道马上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正在陕西师范大学采访的光明日报教育部主任汪大勇给我打电话,陕西师大校长表示,他对光明日报报道的偏才女生很感兴趣,愿意破格录取。这位校长还让汪大勇把校办主任的电话告诉我以便联系。

        我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崔利静,她当即决定赶往西安。毕竟,多一个渠道多一份把握。

        崔利静赴西安不顺,第一次出远门缺乏防范意识,刚到西安钱包就被盗了,后来家里汇钱给她,她才赶到学校,通过了面试考核。很快,消息传来,考核通过了!陕西师大表示,只要浙江省在招生时投档,他们就录取!

        正在此时,又有消息传来,浙师大专门成立考核小组,由副校长梅新林领衔,有中文系几位教授参加,考核组将对崔利静进行专业水平的考核。崔利静接到通知马上赶赴金华。

        浙师大的考核也顺利通过。近水楼台先得月,后来是浙师大先下手为强,录取了崔利静。

        8月31日,我的第三篇报道刊出:《崔利静成为浙江高考直通车首位乘客》。

        其实,围绕崔利静的录取,有关部门曾发生过争议。当然,因为有国务院明文规定,而崔利静又通过了专业考核,最后省政府批示同意将其录取。中国高考直通车录取的第一个考生就这样在浙江诞生了。

        使鲁林岳感慨的是,在已有国务院决定的背景下,全国竟然除浙江外没有一个省能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浙江也是在光明日报报道的推动下,才出现崔利静这样的幸运者,崔利静实际上成为新时期高校“自主招生”第一人。他认为,光明日报的报道撬动了高考改革,推动了国务院决定的贯彻落实,而浙江成为贯彻决定、首开高校“自主招生”的发源地。

        崔利静毕业后先在一家出版社当编辑,后在一家网络公司主持游戏的研发,成为职场金领,不久她结了婚,有了温暖的家和一个孩子,生活幸福美满。

        崔利静破格进大学一年后,德清一中又出现了一位高中时出版长篇小说的偏才女生,也同样因为偏科高考落榜。虽然这已不算新鲜事,但我还是决定去采访,并确认这个学生是一个偏才,符合高考直通车的入学要求,于是我第二次刊发报道为其呼吁,鲁林岳第二次为其奔走疏通,侯靖方再次作了批示,这位偏才考生后被湖州师院中文系录取,她毕业后在一家媒体工作。

        (潮新闻 1.11 叶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