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1月17日 星期三

    说法

    劳务代偿“生态欠账”体现宽严相济司法理念

    《 文摘报 》( 2024年01月17日   03 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联合发布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其中一起案例中,法院判令三名被告在当地海洋行政部门监管下的“家门口”劳务代偿,兼顾了生态环境保护与被告生存发展权利之间的平衡。这其实是刑事附带民事性惩罚,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中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劳务代偿是法院判决案件当事人,通过自身劳动来代替金钱赔偿的一种责任承担形式。简单理解,就是在行为人无力支付赔偿金额的情况下,通过补植复绿、公益劳动、环保法治宣传等劳务代偿方式来进行赔偿。劳务的过程就是赚取酬金的过程,让行为人通过劳动合理取酬赔偿,对于恢复生态环境资源,惩罚教育违法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是严,而采取劳务代偿的替代方案是宽,由此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原则,也有利于让公益损害人实现从“破坏者”到“守护者”的角色转变,最大限度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这种司法理念跟很多地方在道路交通领域“首违不罚”和“公益替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具体的劳务代偿内容来看,包括海岸线清洁、为山林巡护,看护受伤野生动植物、联系林业站修补保护区破损的牌网等。

        不过,劳务代偿是一个优缺点都较为明显的责任方式,比如标准的确定、范围的界定,缺乏监督会流于形式等。对此,应当进一步制定相应的细则,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强化执行监督,才能最终让善策成为善举。

        (《北京青年报》1.5 堂吉伟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