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1月17日 星期三

    为古文字“断案”定身份

    《 文摘报 》( 2024年01月17日   02 版)

        破译一个字奖励10万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蒋玉斌,在6年前凭借对甲骨金文“蠢”字的释读获全国首个10万元奖励。日前,第二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获奖名单公布,该研究中心教授陈剑凭借对甲骨金文的“徹”字异体考释捧回优秀成果一等奖,同获10万元奖励;副研究员谢明文凭借对“揚”字异体考释捧回二等奖。至此,该中心已是全国获得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奖最多的科研机构。

        文字释读是古文字学中最基础,也是最具难度的工作。放眼全球,这一研究的核心圈不到百人,堪称“冷门绝学”。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通告,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高奖励背后是高门槛。“甲骨文考释并非简单看图说话,仅凭想象就能说服他人。”在陈剑看来,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是一个比时间、比体力、比脑力的“竞赛活动”。简言之,这是一项高门槛的研究,其中甘苦远非一字万金所能概括。

        那么,和玄妙奇诡的甲骨文对话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研究者说:这项研究复杂又纯粹,复杂在于需要根据文字的形、音、义的流变抽丝剥茧,不断接近真相,仿佛“断案”;纯粹在于即便钻研多年,从已知推求未知,也常常是用力多而成功少,但乐趣亦在此。譬如,为了研究一个字,学者们常常需要解释一串字,需要调用毕生所学,兼用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综合知识背景,架起一座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自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来,学者探查到存世商周甲骨在16万片以上,已发表的8万多片,上面共发现不重复的单字近4000个。其中已识字大约是1160个,不到三分之一;仍有2000多字有待破解,其中大多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蒋玉斌介绍,学者过去强调文字考释的重要性和难度,所谓“释出一字,好比发现一颗新的行星”。

        由于时代久远,有些古文字与后世汉字的联系已经十分隐晦,难以寻绎。就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来说,多数契刻在甲骨上,不同刻手的刻法也会造成字形的个体差异,为后世考释者增加了难度。古文字学者要做的,不仅是考释出古文字的读音,还要读懂它的含义,用文章将一个字解释清楚。陈剑说,古文字研究是“你付出过多少努力,看了多少本书,研究到什么程度了,文章写出来大家一读便知”,为了一个字,一篇文章写两三年,写上几万字,再寻常不过,“如果缺乏兴趣,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很难取得新突破。做古文字研究,或许不能发达富贵,却能收获滋养一生的宝贵品质,譬如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习惯,譬如勤勉求真的性格”。

        “认认真真做学问,老老实实做人,尽心尽力帮学生。”这样的思想正在传递给更多人。如今,该中心已有18位研究人员,70后、80后有13位,是团队的研究主体和中坚力量。对他们而言,拿奖并非最终目标,“作为学者的荣誉感超越一切”。期待着,有更多青年投身这项创造“奇迹”的事业,采铜于山。

        (《文汇报》1.12 吴金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