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12月20日 星期三

    高校智能治理不能“过界”

    《 文摘报 》( 2023年12月20日   06 版)

        近日,某高校一学生自治组织自管会称,从12月5日起将在学生宿舍检查中启用执法记录仪。此举在网上引发很大争议。

        近年来,校园管理中类似的新闻时有发生,比如使用智能校服全天候监控学生、在女生宿舍走廊安装摄像头。在此次事件中,执法记录仪收集的学生寝室隐私信息很容易泄露出去,被用于商业甚至是违法目的,这已经不限于单纯的教育管理,而将导致更大的问题,必须加以阻断。学校既负有教育责任,也有保护受教育者隐私权不受侵犯的责任,不能以教育名义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随着智能革命的兴起,各种新科技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被广泛用于各种公共治理活动中,当代社会已成为“技治社会”。与学校技治相关的科技伦理问题多与过度治理有关。学校当然要进行治理,但“用力过猛”就可能走向反面。

        总的来说,学校技治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属于新发问题,可资借鉴的现成应对经验不多,需要更充分地研究、讨论和预警,预先规划、提前布置和不断反馈调整,努力规避可能出现的各种科技伦理风险。

        首先,牢记治理的限度。在校园管理中运用新科技是大势所趋,既不能简单拒绝,亦不能不计风险地“照单全收”。学校技治存在一条界线,控制界限是设计者和治理者必须考虑的最重要问题。

        其次,细审治理的情境。并不存在一条适用于学校技治的所有场合、能解决所有科技伦理问题,同时又始终不变的界线。必须针对具体的技治语境,比如在什么地方、采用何种技术、用来干什么等进行仔细审查,再具体划定治理与操控之间的界限。

        再次,关注师生的权益。在学校技治中,个体的被治理者(尤其是学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容易受到技治措施的“伤害”。在统一推行前,各种技治措施应重点审查对师生的冲击,认真听取学生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加强科技立法工作。

        (《中国科学报》12.12 刘永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