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12月20日 星期三

    “华夏”考古

    《 文摘报 》( 2023年12月20日   06 版)

        华夏,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古老称呼之一。一般认为,它来源于虞舜华朝与大禹夏朝的合称。

        虞朝是夏、商、周三代之前的一个王朝。在《左传》《国语》《礼记》等古代史籍中,虞、夏、商、周四代往往连称。《国语》载史伯曰:“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礼记》说:“虞夏商周,天下之盛王也。”

        有研究显示,先秦时的《尚书》分为四篇,夏、商、周之前还有一篇《虞书》。在《史记》中,司马迁也多次谈及虞帝、虞舜。

        不少人喜欢将虞舜之世与夏朝合称为华夏。认真探讨这两个朝代,还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夏文化对虞舜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比如,虞舜与夏文化都突出眼睛。舜的本名姚重华,“舜两眸子,是谓重瞳”;夏文化也特别注重眼睛,“禹”字还被认为特指大眼睛的人。

        甲骨文的“华”,像是一棵枝叶茂盛带根的树。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物件是琮,就是树。琮的上下射(面)通过射孔贯通和旋转,“这根轴,可以理解成旋转的中轴,也可以理解为一棵树”。这棵“神树”既是华夏先民“多元一体”理念与格局的物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器以藏神”载灵承象的传统。

        (《解放日报》12.11 梁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