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12月16日 星期六

    蒋彝:漂泊一生的爱国者

    《 文摘报 》( 2023年12月16日   05 版)

        蒋彝

        1956年6月11日,美国哈佛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年会上,一位与众不同的演讲者走上了讲坛。这位身材魁梧,黑发黄皮肤的中年男子,看起来沉静、斯文。他穿了一件黑色的中式长衫,这身传统装扮与那些身着红色长袍的演讲者明显地区隔开来,无言地述说着他异乡人的身份。在演讲中,他用自己多年传播中国文化的经历告诉人们,来自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应该选择相互依存,而不互相孤立,隔绝于世界。这位男子就是旅居海外的作家、书画家蒋彝。

        20世纪30年代,英国公众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尤其是艺术领域的“中国风”刮得更盛。这一时期,中国剧作家熊式一出版了以中国传奇故事为基础的剧本《王宝川》(传统京剧人物王宝川钏),排成戏剧后连演多场。剧本中的十二幅线描插图正是出自蒋彝的手笔,剧本卖得好,他也与有荣焉。

        当时,伦敦地区经常举办中国主题的艺术展览。蒋彝协助画家刘海粟办展,也创作了几幅水墨画。刘海粟将作品放到展览上,其中一幅画很快被卖掉,这让从未靠作品谋生过的蒋彝生出一些信心。在熊式一的推荐下,出版商找到蒋彝,希望他以中国艺术家的身份撰写一本普及中国艺术的书。不久,《中国画》出版,受到好评。此后,他不断参与讲座和课程,发表文章。1937年,他又出版《哑行者:中国画家在湖区》(又名《湖区画记》),记述了他为了排遣学业和生活中的挫折,在英国湖区休假散心,与自然为伴时所写下的散文和画作,书中亦文亦画,饶有趣味。

        在抚慰人心的画风和文风背后,蒋彝的内心其实也经历过不为人知的挫折。因父母早逝,蒋彝自小受兄长蒋笈照顾。自小聪慧的他虽然学贯中西,但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他放弃擅长的文学和书画,选择东南大学的化学专业。但毕业后,蒋彝的“求职”报国路充满坎坷。1938年,蒋笈在战争中突发心脏病去世时,身在海外的蒋彝伤心欲绝。此时,导师庄士敦也已去世,更让蒋彝觉得孤立无援。

        从那一刻起,乡愁就化为无法消灭的痛苦,蒋彝曾说,“也许工作是我拥有幸福的唯一形式。”写作就是他构建的、关于家乡文化的精神家园。依靠绘画和文学,他将乡愁寄托于笔端,从孤独和痛苦中顽强地走了出来。

        蒋彝的文字和图画流露出的好奇、趣味和纯真打动了许多人,他画的熊猫也受到海内外读者的欢迎,英国评论家称他“熊猫人”。1955年,蒋彝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聘为中文教授。在1964年出版的《旧金山画记》中,他大胆地绘制了一幅颇具现代意味的水墨作品:一只熊猫在落满和平鸽的广场上悠闲地散步,背景是城市高楼大厦和匆匆来往的人群。他给画起名为《联合广场的东方来客》,这似乎也在隐喻着自己的身份: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变化,他依然是那个在异国他乡观察世情的“熊猫人”。

        1975年4月,他在离开大陆四十多年后回乡探亲。在家乡,沉默多年的他不自觉地变得活泼欢快起来。他来到北京和小女儿一家同住,当时已70多岁的他,在两个月时间内游览了20多个城市。这趟探亲之旅化为文字后,人们发现,一贯娓娓道来,不疾不徐的蒋彝,文风突然变得感性、热情。他大力赞扬在国内看到的一切,甚至包括医疗水平提高和社会氛围的改善。在蒋彝心中,中国早已经不是他当年做县长时那个让他无法施展的“烂摊子”,当然值得大书特书。

        1977年8月,蒋彝第二次访问中国,继续未完的旅程,他考察古迹,陪伴亲友,观看京剧,把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国庆节前后,他终于体力不支导致癌症复发,数日后在北京去世。消息传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悼词中称,“蒋彝将中国文化带到了纽约,带到了哥大的日常生活中。这次,他不过只是出了远门。”但蒋彝最终还是留在了中国,他被葬在江西庐山脚下,与哥哥蒋笈、妻子曾芸葬在一起。这位一直漂泊在外的异乡人,也终于可以带着他文化交融的梦想,在家乡休息了。

        (《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第45期 仇广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