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12月06日 星期三

    研究生培养“抑学增专”仍有调整空间

    《 文摘报 》( 2023年12月06日   06 版)

        根据知识生产模式理论,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决定了学术学位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应有不同定位。就研究生教育出口而言,学术型硕士(以下简称学硕)应攻读学术博士或进入学术机构就业,学术博士也应进入学术机构就业。专业型硕士(以下简称专硕)应以产业企业的非学术就业为主,即便升学,也应进入专业博士教育轨道。当且仅当各类学位研究生按照各自的教育类型定位发展时,学位类型结构方显合理。

        然而,某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过去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总体上各学科学硕平均每年有80%选择就业,选择升学者仅占20%。可见,绝大多数学硕毕业后并未读博而是选择就业,这与专硕的就业结构并无二致。

        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对专任教师的学历要求“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学生攻读博士学位的时间不断延长,中途流失的风险也在增加,而且即使获得博士学位,绝大多数学生仍无法摆脱“高毕低就”(流动到比求学院校稍低层次的院校工作)的局面。

        一直以来,我们把培养下一代科学家视为学术博士教育的重要甚至全部的目标。然而,大批学术博士在产业界寻求就业,意味着学术博士教育与传统学术职业之间的联系正在解耦,将学术博士招生、培养与就业之间的错位问题暴露无遗。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否则将引起博士毕业生素质结构与社会需求失配,对博士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造成消极影响。

        根据近10年研究生就业结构数据的反馈,需进一步削减学术研究生招生计划,并将其调整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将就业的学硕毕业生人数调整为专业学位,并把升学的专硕毕业生人数调整为学术学位。由此一来,学硕比例将会降到15%,专硕比例将增至85%。同时,应将非学术就业的学术博士招生计划调整为专业博士招生计划。窥一斑可知全豹,我国研究生教育“抑学增专”式的类型结构调整空间还很大。

        (《中国科学报》11.28 余天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