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天津方言中“抬扛”的来历

    《 文摘报 》( 2023年11月15日   05 版)

        “抬扛”一词,并非是规范的汉语词汇,而属于方言俗语词,意思是双方各执己见,争辩斗嘴,谁也不服谁。关于“抬扛”的出处,在民间有多种版本,本文仅择其一,概述一下在天津方言中“抬扛”一词的来龙去脉。

        据天津口述史传,“抬扛”本是一项民间娱乐活动,源于古代禊事,所谓“禊事”即是在农历三月初三民间发起的除灾去邪之祭。其间,各种香会争相亮彩,有舞狮会、中幡会、宝辇会、抬杠会等不下十种。在各种“会”中,唯一吃“开口饭”的即是抬杠会,因为其他“会”基本都是“哑巴会”,表演的艺人没有念白和唱词,只是随着锣鼓声舞动肢体,而“抬扛会”却是连说带跳。

        其表演形式如下:将四根长杠绑成井字形,正中固定一把扶手椅,椅子上坐着一位头戴乌纱、身穿红袍、脸涂三花的丑官模样的人,形象极其滑稽;八名轿夫抬着这位丑官,随着鼓点脚下迈起连环步。丑官则大模大样,滔滔不绝地演说着天南地北的俗语、谚语、歌谣之类,如同数来宝,无句不赶辙。丑官时而站起时而坐下,无论说的什么,只要话音一落,轿夫们便说:“不对!”这时丑官吹胡子瞪眼与轿夫们争论起来,最终在轿夫们剧烈的颠扛之下只好认输,又重起话题。当然,这种争吵都是表演所需,为的是营造出喜剧效果。久而久之,人们便将毫无道理的争论称之为“抬杠”或“抬硬杠”。

        “抬杠会”是随着移民传入天津的,尤在康乾时期极为盛行,并且在抓哏上完全“津化”。现如今,一些年长者或许还能记得一首“秃子歌”就是出自老年间的抬杠会——八抬杠的椅子上,丑官手舞足蹈地起兴道:“老爷儿(太阳)出来照南墙,十个秃子站一行,大秃子有病二秃子号,三秃子抓药四秃子熬,五秃子买块板儿,六秃子钉个小棺材儿,七秃子抬,八秃子埋,九秃子炕头儿哭起来,十秃子问他为嘛哭?”这时轿夫们便会齐声问:“为嘛?”丑官答道:“他说我们家死了个秃葫芦。”轿夫们齐声说:“不对!”这“不对”的尾音拉得很长,气得丑官翻白眼儿自掐人中,然后双方少不了一番面红耳赤的抬杠。丑官问道:“你们说这句不对,那应该是嘛?”轿夫答曰:“应该是‘先生的戒尺打屁股’。”此话一出,气得丑官四脚八叉倒在座位上,每到此时就会引起观众的一片笑声……

        岁月匆匆,随着时俗迁变,“抬杠会”早已隐迹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庆幸的是“抬杠”一词带着前人的欢娱信息和生活印记,保留在了我们的语言中。

        (《今晚报》10.27 李子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