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企业污染超标,摆上台面的却是一切正常。如果不是卧底调查,或许真相还会在水面之下长期“沉寂”。最近,记者报道西安、太原两家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弄虚作假,通过伪造、篡改监测数据,出具虚假监测报告等方式,帮助排污企业“蒙混过关”。
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走上造假这条路,除了彼此竞争加剧的因素,很大程度上还是排污企业在后面极力地“怂恿”。事实上,在一些地方,排污企业“尾大不掉”,如果监测机构严格把关,排污企业就会“另择良枝”。为了招揽生意,维持生计,监测机构只好“变通”,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排污企业的“白手套”。
面对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造假,需要打出组合拳。一方面,需要追究在监测数据上动手脚者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躲在幕后的排污企业也不能置身事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容不得半点虚假。对于这次媒体曝光的乱象,固然要严查到底,其他地方也应开展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让造假者们“偷鸡不成蚀把米”,挤掉监测数据水分,真正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中国青年报》10.18 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