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如何理解文化主体性

    《 文摘报 》( 2023年10月25日   06 版)

        “主体性”指的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与对象性客体形成的关系、地位以及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和影响。而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和历史现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创造形成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根据“文化冰山理论”,这里强调的“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精神现象,而是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一种社会心理的历史积淀,具有“主体间性”基础上的客观性。所谓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此处拟从三个方面来把握“文化主体性”。

        理解“文化主体性”,首先要从掌握“批判的武器”的群众主体性来把握。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9月发表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曾豪迈地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仍然不断谱写着中国文化的新篇章。

        其次要从执政党作为先锋队的文化主体性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强调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

        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指导思想所体现的文化主体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深圳特区报》10.17 席伟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