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家:中华文明的重要支点

    《 文摘报 》( 2023年10月25日   06 版)

        《说文》释曰:“家,居也。”在西周的礼乐制度中,“家”还与“邦”“国”相对,指卿大夫的封邑领地,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发生了激烈的变动,“家”的指称对象也逐渐泛为一般的血缘家庭。中华文明从最基本的伦理单位发展出“家国同构”理念,进而递至“天下一体”的宇宙认知,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支点。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在传统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伦关系有五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代表世代的父子关系、代表阴阳的夫妇关系和体现平等的兄弟关系这三伦均生发于“家”这一场域当中,形成了一个多样、复合的“关系整体”,而另外两伦亦由家庭类推而出,故有拟君为父、拟朋友为兄弟的说法。基于此,中国传统社会推导出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和朋诚友信的系列德目,建构起一个人伦教化的意义世界。

        与西方伦理学不同,基于人在家庭当中所切身体悟到的以血缘亲情为起点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之情,即《中庸》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就是爱人,亲爱父母就是最大的仁。源自家庭的天然“亲亲”之情,最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凝结为“孝”这个重要德性,成为中华伦理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秦汉之际的《孝经》把一切美德统统置于孝德之下,认为孝是修身之根本、家庭道德之首务、社会政治道德之基石。自此,孝真正被确立为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元德”,“家”也正式成为德性涵养的始源地和人伦秩序建构的基础。

        家国同构

        西周分封建国所奠定的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直接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是一种伦理型政治,政治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伦理的原理直接上升扩展为政治。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一切社会关系以家庭关系为原型,一切社会生活以家庭生活为基础,一切社会伦理以家庭伦理为起源,伦理与政治高度合一,孝与忠可直接贯通。因此,《大学》首章明确把“治国”“平天下”视作“齐家”合乎逻辑的扩大与延伸,又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孟子·离娄上》则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孝经》更是以孝为最高价值,并“移孝作忠”。如《开宗明义章》:“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士章》:“以孝事君则忠。”忠孝一体、家国同构成为理解中国古代伦理政治的关键,家也因此取得了塑造社会政治秩序的根本意义。以是,“家国”二字,在古往今来的连用中积淀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家国情怀,也成为中华政治文明的重要表征。

        天下一家,万物一体

        “家”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地位不仅囿于伦理与政治,更在于它构筑了华夏民族对宇宙、世界乃至天下的独特理解模式:天下一家,万物一体。

        宋儒张载在《西铭》中对具有形而上依据的“天下一家”进行了阐释:“乾称父,坤称母……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宇宙是一个大家庭,不仅化育万物,也化育万物之首的人,世间万民都是我的同胞,天下万物皆是我的朋友。

        正是在这种宏阔的思想范式下,中华文明提出了社会政治与世界秩序的理想,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从子夏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到《礼记》的“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皆是对这一理想的不同表达,将从家庭场域中所生发的天然团结、相亲相爱和守望相助的善意,拓展到家庭之外,延伸到社会政治乃至更广阔的天下。

        (《学习时报》10.6 龙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