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是我们在遇到危险、困难时产生的负面情绪感受,表现为畏惧或发慌,是大脑对不可预测的事物和危险环境产生的本能防御信号。
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判断力和理解力会降低,并伴有惊慌、哭闹、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家长常常不能感同身受,随口一句“没事,别怕”,其实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家长应该首先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害怕,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
恐惧感从何而来
让孩子感到害怕的事物主要有身体损伤、自然事件、社交情景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所处的环境特点。自身认知、性格和家庭教养等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比如,孩子的生活经验、科学知识不足,不能理解打雷、闪电等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所以会感到害怕;或者孩子之前有过不愉快的体验,再碰到同样情况时就会导致反应过度。
再如,孩子凭借自己的思维能力很难区分现实和想象,还易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有可能把动画片、故事书中的虚构场景当成现实,因此感到害怕。对于父母、长辈等人所说的话,孩子大都信以为真,但有时又难以理解,就容易产生误解。当大人用鬼怪等故意吓唬孩子时,会减少孩子的安全感,导致他们对黑暗和独行等感到害怕。
此外,家长过于呵护孩子,孩子尝试新事物的机会较少,也会导致孩子性格胆小、懦弱、内向,害怕陌生的人和环境。家长如果表现出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恐惧,孩子可能受其影响,同样会感到害怕。家长如果经常使用抱怨、吓唬、威胁的教育方法,会导致孩子对可能发生的不良结果感到过分害怕。
给予正确引导
一般来说,家长提早发现,正确引导,让孩子多锻炼,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克服害怕心理。
家长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陪在孩子身边,接纳他的情绪,并提供关怀。然后,家长要主动和孩子聊一聊他害怕的东西,越具体越好。孩子害怕什么,可能自己也说不清楚,家长要帮助他们将害怕具体化、现实化。当孩子因为不了解某些现象而感到害怕时,家长可以通过解释规律、说明道理来消除孩子的恐惧。
提早预防,做足准备,也是帮孩子克服害怕心理的重要方法。比如,对于害怕上学、上幼儿园的孩子,家长可以提前带他们去熟悉校园环境。对于害怕考试的孩子,家长可以帮助他们列好复习计划,做好考前准备。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针对性专业训练,用游戏等愉快活动带来的积极情绪对抗害怕情绪。
家长要多对孩子表示赞赏肯定,多让他们表现自己,让孩子坦然面对害怕的事情。对于胆小的孩子,家长要鼓励他们多去尝试,养成沉着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
几乎每个孩子在其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都会有害怕的体验,家长不必过于惊慌。但如果孩子总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不必要的恐惧情绪,出现回避、退缩行为达1个月以上,则要考虑是否患有儿童恐惧症,必要时应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作者: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乐贵珍、陈诺、钟柳依)
(《健康报》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