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10月21日 星期六

    大学生为何习惯于“陪伴式听课”

    《 文摘报 》( 2023年10月21日   02 版)

        在大学校园,“上课不听讲”的情况并不鲜见。有人调侃一些大学生上课现状——“一节课不旷,一个字没听,主打的就是一个陪伴”。这些大学生为何习惯于陪伴式听课?

        有受访学生认为,学校安排的某些课程不实用,“泛泛讲一些理论知识,枯燥无聊,不少案例过时了还在用”。还有一些通识课程成为学生眼中“凑学分”的最佳选择。此类课程通常相对简单,只要求学生了解理论层面知识,实用性不强,学生称其为“水课”。

        受访学生提到,有的课程考核标准较低,老师在期末只要求提交一份结课作业,学生失去听课动力;有的虽安排期末考试,却采取开卷或半开卷形式考试,题目简单易答,老师判卷“手松”,学生没有“挂科”的压力;有的老师课后会将课件发给学生,虽然方便学生复习,却也助长学生惰性。“课下看课件自学,考试一样能过,索性平时就不听了。”一名受访大学生说。

        还有些课程老师教学方式单一,上课缺乏感染力,是学生不爱听此类课程的一大原因。“感觉老师也是在完成任务。我们是陪伴式听课,他们是应付式上课。”

        破解这一现象,应鼓励高校健全课程质量评价机制,畅通学生反馈渠道,及时发现和整改“水课”,进而督促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听课体验。另外,改进考核机制也很重要。需鼓励各高校优化考核机制,制定更加严格科学的考核标准,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

        (《半月谈》2023年第11期 赵娅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