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10月21日 星期六

    徐则臣,一个70后的文学样本

    《 文摘报 》( 2023年10月21日   05 版)

        徐则臣

        国庆节前,“七零后”作家徐则臣来到老舍剧场,为北京的文学爱好者详细讲解现代文学名家汪曾祺。徐则臣特别提到汪曾祺曾在一次座谈会上,对年轻作家提出建议:可能需要补两门课,一门是古典文学,一门是民间文学。“这句话放在今天也非常合适,全球化时代,让中国故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故事,让一个当下的中国作家能够跟老祖宗接上头,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作家,显得更加重要”。

        1978年,徐则臣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青湖镇尚庄村。父亲是村里医务室里的医生,原来在小学教书。家里的10亩田地,主要靠母亲一个人在地里操劳,每次丰收季节,丰收的粮食全靠牛车拉。很小的时候,他就学会了放牛、种地。“农村没什么娱乐活动,水就是我们的乐园,你可以去游泳、摸鱼、捉虾、挖藕、摘荷花,就是玩泥巴,你也得在水边。看的很多书都是传来传去,早就没头没尾,很多年之后才知道,那是《金光大道》《艳阳天》……他看的第一本完整的严肃文学长篇小说是《围城》,小时候每个假期都会重新看一遍。但在小学五年级时,已经把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都看了。”徐则臣回忆说,高二时开始写第一篇小说,到高三开始写诗,“我真正想当作家,是在大一暑假,突然觉得作家是个神奇的职业,写作的诱惑很大。”

        如今,徐则臣是《人民文学》的副主编。十几年前,他的工作是翻阅自然来稿,十几年后,他已经承担起杂志的日常工作。每天的工作需要打开邮箱,但他又怕打开邮箱,因为那里边动不动就是读者发来的几十万字长篇小说。就算文学身处“边缘”,“边缘”上仍然挤满人,翘首以盼。

        从写作开始,徐则臣一直紧跟时代和社会变化,他为文学贡献了一组鲜活的文学人物,在文学里记录了70后这一代人完整的心路历程。从东海到淮安、南京,徐则臣最后落脚北京。对很多外地人来说,北京是一个巨大、开阔,同时也是冷暖交织、让人爱恨缠绵的城市。徐则臣先在未名湖畔的镜春园租平房,不到十平米一个月800块钱。房子是违建砖垒的,顶上是石棉瓦,没法隔热或保暖,也没有洗浴间,厕所在室外的。

        那会儿,他经常骑着自行车,从北大出发,四处游走。上班则是坐公交车,穿越中关村再转北三环奔向农展馆桥边的单位。当他开始在全国文学杂志不断发表小说,有了稿费收入、经济条件好一些,他搬进了楼房,在北大西门外的芙蓉里和朋友合租,每天爬楼。在去西苑买菜的路上,他经常能见到办假证者、卖盗版光盘和假古董贩子,还有在北大旁听的流浪青年,在大街上卖苦力的农民工和人力三轮车。除了各种社会“边缘人”,更有大量心怀“北大清华梦”的外地考研大军。大量经济不宽裕的考研学生或社会旁听生,干脆就住地下室,或者直接租住大街上的旅社床铺,每月两三百块钱。

        徐则臣是一位非常清醒的写作者,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日常生活,他都能够做出有清晰的规划,对自己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在不同的路口和关键节点,然后想方设法往前跑,找到正确的方法,一个个去实现这些计划。在写作上的苦心投入没有白费:两年时间里,他先后靠短篇小说《如果大雪封门》拿到了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耶路撒冷》拿到了老舍文学奖;写大运河的长篇小说《北上》拿到了今年的茅盾文学奖。

        这几年,徐则臣读《聊斋》《三言二拍》,在古典文学中得到文化滋养,同时也在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中寻找叙事资源。他想让写作与历史与文化传统接上头,寻找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地方,寻找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在他看來,想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须有这种独特性。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囯人跟别人交流,的确要拿出足够的、可供通约的那部分东西,让我们的表达跟别人之间有一个最大公约数。“这公约数越大越好,这是相互理解沟通的前提,否则就是鸡同鸭讲。”徐则臣说,“希望从老祖宗那里得到启发,找到有用的,或者说看看有没有可能做点化腐朽为神奇的工作”。

        (《新民晚报》10.16 张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