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9月23日 星期六

    书市,爱书人的朝圣之旅

    《 文摘报 》( 2023年09月23日   08 版)

        书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集中丰富的图书,以销售为主而举办的集市。作为北京市民的老朋友,地坛书市于近期重启。书市,历来是参与度很高的群众性文化盛事。这场爱书人对书籍的朝圣之旅从几千年前就开始了,如今更是城市中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我国售书于市始于两汉

        在我国春秋时期以前,书籍少且重,被当作国宝由少数统治阶级所有,由专门掌管著作、档案和图书的官吏负责。书籍严格限制流通,普通百姓无法触及。春秋以后,“士”阶层出现,他们要求打破知识垄断,于是书籍就扩大到了这一群体。后来,私学兴起,流入民间的书籍逐渐增加。

        西汉哲学家扬雄在其所著的《扬子法言》一书中,曾提到“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他认为“爱好书而不按照孔子的教导去学,那就不是读书,而是开书肆”。这是关于书肆最早的文字记载,说明西汉时已建立书市。《后汉书》中则明确把当时洛阳已出现的图书买卖场所称为“书肆”,此名称一直沿用多年。

        书肆,是集中流通售卖书籍的场所。根据现有记载,我国最早的书肆出现在西汉后期的长安(今陕西西安)。据《艺文类聚》记载:“汉平帝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为博士舍三十区,为会市,但列槐树数百行,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物及经书,相与买卖,雍雍揖让,议论树下,侃侃阉阎。”当时,宰相王莽为了网罗天下人才,在长安扩建了太学规模,专门建造了“博士舍三十区”,据称可容纳万人。由于当时印刷术尚未出现,学生们的书籍大多依靠抄写的方式获取,为了能阅读到更多书籍,交换及买卖成了必不可少的方式。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及生活需求,长安太学在其附近专门设立了市,称为“会市”。由于它坐落在槐树林中,所以又被称为“槐市”。《三辅黄图》载:“仓之北,为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队,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当时,每逢初一、十五,学生多会聚于此地,相互买卖书籍。这算得上是我国最早的书市。可惜在战乱中太学解散,“槐市”也随之消失。

        但图书市场并未就此消失,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以书肆、书林、经籍铺等名称一直活跃在百姓生活中。书肆既销售又刻印书籍,采取敞开售书方式,允许自由阅览。由于官府藏书不能轻易示人,书肆对很多寒门学子有着重要意义。东汉哲学家王充就是这样一位从书肆里学得满腹经纶的贫寒学子。据《后汉书》记载,王充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书,所以他经常游走于洛阳的书肆,翻阅那里所卖的书籍,加上他是个博闻强记的人,凭借过目不忘的本领,硬是把看过的诸子百家著作融会贯通,终成大家。可见,书肆是当时绝大多数中下层文士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明朝,图书市场进入最繁荣时期

        唐宋时期,四川、安徽、江苏和浙江等地都设有书肆,市集上,诗文类书籍占绝大多数,包括收买诗人的诗卷、拓印金石铭文等。

        但受到书籍材料、出版印刷及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古代图书流通多以互换、出借为主,并未形成较大规模的书市。直至明朝,图书市场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大小书肆遍及全国各地,特别是在北京地区、东南吴越地带等已形成规模较大的书市中心。这些地区或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或交通发达,或刻书业发达,因此书源充足,各地书商前来贩卖图书,极易形成大规模的书市中心。比如始于唐末,盛于宋、元、明三朝,衰于清代的福建建阳书市,在元朝时刻书业已负盛名,发展到明朝,书市之盛全国皆知。建阳的书肆主要集中在崇化、麻沙镇两地,当地居民“多以刀为锄,以版为田”,以刻板印书为业,麻沙镇是北宋最大的刻书中心。当时的图书种类繁多,囊括儒家经典、诸子史籍、农桑居书、唱本尺牍、小说演义等,所刻印的图书被统称为“建本”,坊刻的图书数量居全国之首。

        为了招揽顾客,很多书肆随着市场变化还会设立流动书市。在杭州,有科举书市、花朝节书市以及岳庙书市。每当科举考试举办时,各地考生聚集,他们对书籍有“刚需”,书贾便趁机临时搭棚售书,形成火爆的书市。待考试结束,书市也随之迁往别处。花朝节书市与岳庙书市也都是在人流集中的一段时间临时设立的。

        当然,能留住回头客的还得靠涉猎广博、内容丰富的书籍。书市上,除了有政府法令和记载典章制度的书籍外,只要是销路广的无一不有。比如,为迎合科举考生需求,书市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儒家经典及相关书籍。另外,医书药典、农桑生产、星象占卜、佛道藏经等也遍及大小书肆,还有琳琅满目的文学书籍,如《清平山堂话本》《三言》《三国志演义》等。

        清代的北京,有三处知名的书市街

        清代的北京,有三处知名的书市街:一是在慈仁寺,常年有书摊,为了吸引购书者,商贩将一些古旧书籍及杂志在门前摆放,供文人墨客浏览挑选;二是隆福寺书市街,每遇庙会期间,一些商贩就在庙会上设摊,形成书市;三是琉璃厂,从东到西有两里多长。琉璃厂形成书市的时间约在清康熙年间,当时尚未成为书市,只是有了一些旧书店。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纂修需要大量底本,出于考证典故的需要,那些四库馆臣就会到琉璃厂来搜集相关古籍。如此大量的需求,使得各种古籍集中汇聚于此,琉璃厂也渐渐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古旧书集散地。据《鲁迅日记》记述,鲁迅在北京生活的10多年中,去过琉璃厂480多次,总计购买3000多册所需书籍。

        在北京,举办书市是一项传统。1957年11月1日至10日,为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新华书店北京分店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10天书市,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型书市,主办方准备了中外书籍、刊物、画册等达2.5万种,茅盾等19位知名人士参加了书市售书活动。劳动人民文化宫书市连续举办多年,直至2002年,书市移至地坛公园、朝阳公园等,但不管举办地在哪里,书市早已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不论春秋还是寒冬,书市里总是人山人海。

        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每年也会举办各种类型的书市。不仅如此,国内规模最大的“全国书市”自1980年由新华书店总店联合北京市新华书店在北京首创后,至今已举办了31届。从第18届开始,“全国书市”正式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从最初单一的图书交易活动,走向融出版物展销、信息交流、行业研讨、阅读推广为一体的文化盛事。

        (《北京日报》9.13 林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