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是各种原因导致动脉血管壁增厚并失去弹性,进而管腔缩小的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重要类型,容易引发冠心病和卒中。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脂纹期 脂纹是动脉硬化的早期病变,起初是血管内膜上出现几毫米大小的黄色脂质点,再发展可出现长达数厘米的黄色脂质条纹,这个阶段多见于青年人。脂纹相对较平坦或稍高出内膜,所以一般无明显症状,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脂纹可消退、稳定不变或发展为斑块。
第二阶段:纤维斑块期 动脉硬化继续加重,血管内平滑肌细胞就会大量增生,加上大量的胶原纤维、少数的弹性纤维等会形成纤维帽。纤维帽下方有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细胞外脂质等,这就是典型的纤维斑块。由于增大的斑块阻断血管腔,影响血流灌注,导致局部组织缺血,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绞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第三阶段:粥样斑块期 粥样斑块是在纤维斑块的基础上形成的,泡沫细胞坏死崩解,释放出许多溶酶,促使其他细胞坏死,逐渐形成粥样斑块。粥样斑块为动脉内膜面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向深部压迫血管中膜。中膜和纤维帽包裹着粥样斑块,粥样斑块越来越大,纤维帽会变得越来越薄,一旦破裂就会进入到斑块继发病变期。
第四阶段:斑块继发病变期 由粥样斑块到继发病变,主要原因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老年人应针对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比如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调节血脂、控制血糖、减轻体重,并适当运动。
(《老年日报》8.31 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