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些高校、科研院所正在逐步破除唯量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北大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自然》《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论文固然好,但更看重的是研究内容的实际分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单位人才帽子和项目经费水平不与评职称和薪酬挂钩,评价人才要看其研究的“系统性”“原创性”。
近年来,相关部委启动多轮“减负专项行动”,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聚焦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探索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新标准,力求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将使更多拥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强调减轻青年科技人才非科研负担,要求保证青年科技人才“每周80%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科研学术活动”,“将保障青年科技人才科研时间纳入单位考核”。
改革并非易事,僵化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由来已久。只有建立新的体系、制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激励办法,才能解放青年科技人才的精力,解决“科研时间碎片化”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9.13 李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