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孩子,面对不同事情,表现出拖延行为的原因不同。作为家长,应对方法也要随机应变。
类型一:“我就是不想做!”
有些孩子“拖延”原因是“根本不想做”。现实中,对于孩子“现在不想做”或“根本不想做”的事情,你越是苦口婆心地劝、越是采用更多手段强迫他,他越是不做。当他不得不答应你去做的时候,就会采用“拖延”战术希望将事情拖到不用做。
想帮助这一类型孩子解决拖延问题,首先要尝试帮他们建立“我要做”的意愿。家长不妨先考虑一下,你要求孩子做的事情是必须现在做的吗?如果是,那就应该继续思考如何将你要孩子做的事与他正在做的、想做的事情进行融合,让他产生主动意愿。
这些孩子喜欢按步骤行动,家长可以帮助他们列出行动清单,完成一项“打勾”一项。他们也很擅于接收直接的指令,你可以直接告诉他要做什么、不许做什么。
类型二:“我不喜欢做这些。”
有些孩子“拖延”原因往往是对要做的事情提不起兴趣,或是觉得太简单没有挑战性,也可能是事情太难、让他担心做不好会有挫败感。他们在意别人的看法,会不由自主地去比较。如果别人做得到,自己却做不到的话,便容易产生“我不行”的消极感受,从而加重这些孩子的自我否定、表现出进一步的拖延。想帮助这样的孩子解决拖延问题,就要帮他们建立“我能做”的信心,增强他们对于“我行”的认知,激发他做这件事情的激情。
如果他喜欢赢的感觉,就调动他的竞争意识来激发他;如果他喜欢被赞美,可以用鼓励来激发他;如果这件事情有一定难度,则可以通过帮助他回忆过去的高光时刻,或者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经历,调动孩子发现“我行”的实际案例和内心感受来激发他。当然,家长也要充分考虑这件事情的难度会不会超出孩子能力范围太多了。
类型三:“我为什么要做呀?”
还有些孩子“拖延”,可能是因为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做。想帮助这样的孩子解决拖延问题,就先要和他们一起搞清楚做这件事情的动因。
对于这些孩子来讲,做事情既然要花费时间和精力,那它就必须是有用、有意义的,否则就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讲清楚这件事情对于孩子现在、未来(尤其是未来)的好处和意义,是推动他们放下拖延、采取行动的关键一步。其次,当他们处于思考状态,迟迟没有动手的时候,家长可以引领孩子通过实践尝试,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去完善思考。最后,在事情完成后进行复盘和经验总结,也可以有效帮助这些孩子在下次做事前减少拖延的可能。
(《中国青年报》9.5 欧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