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香港市中心的屯门青山湾海边,与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隔海相望,一所只有两栋校园综合体的院校,正成为内地中年人求学的新目标。早在2019年8月,43岁的深圳妈妈刘雅茜,就向这所与内地城市同名的香港珠海学院投出了硕士申请。
该校硕士研究生课程开设有13个专业方向。刘雅茜报读的专业需修满30学分,且GPA(平均学分绩点)不低于2.0(满绩为4.0),即可毕业。之所以赴港读这样一个课程,原因很简单:为了帮女儿拿到香港身份,以便未来参加香港“高考”。刘雅茜戏称:“鸡娃不如鸡自己。”
香港共有15所高校面向内地招生,其中港大、港中文等8所院校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俗称“港八大”,QS排名与内地顶尖985高校相当。而这批“鸡自己”的中年人,多半选择“港八大”之外的7所院校。例如香港珠海学院、香港恒生大学、香港东华学院等。
换个竞争池
和无数家长一样,刘雅茜迫切地希望孩子能上个好学校。她自己是211本科,丈夫是985硕士,“第一学历像一个人的基因一样,是没法改变的。我们没法接受孩子未来去上大专”。
2019年,为陪伴念初三的女儿冲刺中考,刘雅茜从一家知名外企离职。当年,深圳公办高中的录取率大约为44.5%,而刘雅茜的女儿当时的各科成绩“惨不忍睹、狗见摇头”,能否考上高中是个未知数。刘雅茜并没有放弃,不断向孩子唠叨,“要努力认真、不要粗心”。
想法的转变发生在某个凌晨。当时距离中考仅有两个月。刘雅茜半夜起床,路过女儿房间时,里面的灯依然亮着,她悄悄推开房门,发现女儿还在伏案刷题。
女儿声音略带颤抖地问:“妈妈,万一我考不上高中怎么办?”
刘雅茜安慰女儿:“即使你考不上重点高中,上个普通高中也可以。考不上普通高中,也可以学些感兴趣的技能,或者通过其他途径上大学,办法多着呢。”
安慰过后,她还是很揪心,回到房间久久难以入睡。“如果孩子真的考不上高中,该怎么办?”她意识到,要找备用方案托底。她列出几条出路:艺考生、学技术、海外高中……
最终的方案是,自己赴港读硕士,让女儿随迁,参加“香港高考”。“香港高考”,指的是中学文凭考试(DSE)。相对内地高考,其升学路径多元、压力小。
为孩子的教育准备这个B计划,意味着父母要先获取香港身份,子女才能随迁。香港身份分为香港居民身份和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两种。内地人士可以通过香港优才计划、专才计划、留学进修计划等方式获得香港居民身份。而后,在港7年且满足“以香港为常住地”的条件,才能申请成为香港永久居民。
其中,赴港读硕依托于香港留学进修计划,即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就业安排,由香港特区政府于2008年5月19日推出。按照规定,只要在港接受合规的全日制研究生课程一年后,就可获得一年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即IANG签证。2022年10月颁布新政后,由一年放宽至两年。
也就是说,获得学校录取后,父母可以申请学生签证,入境后办理香港居民身份证。从学校毕业后,可以获得两年的IANG签证,凭此可续签身份证。最后,再通过工作签证续签,满七年可以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方案可行之处在于,只要父母拿到香港居民身份,其18岁以下子女便可通过申请受养人签证完成随迁。为此,去香港读硕成为有条件的中年父母获取身份的最佳途径。刘雅茜与朋友创办过一家留学咨询公司,她更清楚这条实现路径。
想法萌生后,身边成功的案例让她逐渐坚定。2019年上半年,朋友的儿子通过DSE考试考入香港科技大学——那个男生高二时数学只能考二十多分,但在DSE考试中,数学物理都考到了5分(3分合格,7分满分)。这让她意识到,“这条路径真正可行”。
选定之后,是准备毕业证、成绩单、简历、推荐信等申请材料。材料递交后,学校通知于2020年3月进行英文面试。在刘雅茜看来,整个过程“难度不大”,这些学校大多仅对学士学历和英语水平有所要求。
2020年4月,刘雅茜被香港珠海学院录取。对她来说,在疫情期间求学反倒是一种幸运,这意味着不需在深港两地通关,只需要在家上网课。
跨进门槛之后
2023年7月19日,DSE考试放榜。刘雅茜的女儿正是其中一名考生。实际上,三年前,刘雅茜的女儿考上了深圳一所普通公办高中,尽管是在普通班,但刘雅茜终于松了口气,“再努力努力还是有机会上好大学的”。
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粉碎了她的期待。全年级九百名学生,孩子排到六七百名,刘雅茜甚至不敢看成绩单。
刘雅茜带女儿离开学校,参加深圳一家DSE考试培训班。每天早上8点上课,晚上10点下课,第一年专攻英语,第二年刷题冲刺。
对于这些父母来说,自己读硕只是第一步。迈入门槛之后,让随迁的孩子通过DSE考试获得高学历才是深层次目标。
相比内地高考,DSE考试报考人数少、被重点高校录取率更高。根据香港教育局的数据,2023年DSE报考人数为50823人,而香港八大每年提供15000个学士学位给本地学生。也就是说,2023年香港八大的报录比为3.4∶1,录取率大约为40%,远高于内地985、211高校的录取率。
刘雅茜还觉得,DSE考试中“除了英语,其他科目相当于内地高一的水平”。而如果参加高考,按照女儿的成绩,“拼命三年,最后也只能上大专”。如今,她们的目标可以是香港前三所院校——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但刘雅茜女儿的英语成绩没有达到3分的及格分,只能再复习一年。DSE考试采取合并制度,成绩有2年有效期,考生在第一年成绩不理想的科目,可以选择重考,取两年内最好成绩作为最终成绩,“这种方式对孩子的容错度更高”。
40岁的河南妈妈李灿则决定索性举家迁往香港,她的儿子如今在郑州上小学五年级。赴港读硕作为她一系列行动的起点。“中国式父母,特别是80后,为了孩子的未来一定会想尽各种办法,杀出一条血路。”李灿说。
三个月前,李灿同样拿到香港珠海学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她计划先赴港给孩子找好学校。
为了孩子的教育
据李灿观察,走这条路的家庭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有教育规划,也要有经济能力。周颜的朋友圈细细记录着6岁女儿的生活日常:带孩子去艺术馆、去科学馆、送孩子去学游泳、去香港迪士尼乐园。
刘雅茜同样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培养。上小学前,她就带女儿学芭蕾、拉丁、游泳、画画、书法和钢琴。钢琴和画画两项,女儿都坚持了下来。
人到中年赴港读硕,虽然仍是少数人的选择,但却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负责留学咨询的周颜明显感觉到,这两年来咨询的家庭越来越多,总数近万。她表示,这可能与疫情有关,“前两年疫情,线上授课,能够节省因通关、租房等产生的人力财力支出,读港硕拿身份的渠道因此得到更多关注”。
李灿在新东方工作,负责留学申请相关业务。2023年,身边和她一样从河南考到香港珠海学院的父母有十几人,再加上考到其他学校的,“数量不少”。
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王卫华表示,家长的这种做法便是在利用政策上的设置,把自己的时间、精力、资本等条件转化为孩子的升学优势。“香港推出众多人才引进政策,希望留住优秀人才,增加其竞争力。而内地高校对香港学生也有一些优惠和利好。”
但他预测,如果这种现象持续发展,影响到教育公平,政策可能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南方周末》9.7 张烨静 魏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