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9月16日 星期六

    “摔跤校长”

    《 文摘报 》( 2023年09月16日   05 版)

        朱志辉

        地处江西省武功山风景区的麻田中心学校,是一所被大山捧在掌心的小学。学校的体育老师从来不会“被生病”,因为校长朱志辉就是一名体育老师。27年来,朱志辉面向山里娃推广摔跤运动,“磨砺日新”是他给学校的校训。“摔跤能磨砺孩子的体质和品质。”朱志辉相信,山里娃也能“摔”出人生精彩。

        18岁那年,朱志辉从萍乡市体校摔跤专业毕业,此后他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到学校报到那天,因为年纪小、个子矮、皮肤黑,想显得“老成稳重”,特意穿了白色衬衫、棕色西裤,学校的人误以为是推销员,闹了笑话。更大的“笑话”是,朱志辉当时想“推销”摔跤项目,其他老师都不以为然,“我们连体育课都没上过”!

        朱志辉不信邪,他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周上24节体育课,放学后再带队训练,夜里还要研究动作图解。没帮手,他就在课余时间带着卷尺、秒表,踩着单车在各个乡镇学校和教学点转,通过测试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爬竿和50米跑等项目,给摔跤队选苗子。没场地,他就软磨硬泡让学校搭建了一间60平方米木瓦结构的简陋训练室,地上堆满稻草,孩子们摔上去才不会痛。没器材,他就把汽车内胎剪成长条供孩子们训练拉伸,带他们去学校附近的小溪投掷石块,锻炼手臂力量……

        队伍拉起来了,孩子练起来了,但家长却不买账。“农村娃娃首先要把书读好”“学了摔跤,孩子会不会爱打架”“有练摔跤的劲,不如多帮家里干点农活”……那时在农村,体育被当作一门“副课”。当年,曾汉金是摔跤队的一员,10岁的他在村里经常打架,让老师、家长十分头疼。“可师父觉得我是个摔跤的好苗子,三番五次上门劝说我父母,也许练摔跤会有另一种可能。”曾汉金说,在朱校长的培养下,他一路从市体校“摔”进国家队,还获得全国摔跤锦标赛第二名。

        2006年,朱志辉调任麻田中心学校担任校长。此后,他一直坚持“摔跤治校”——他编排摔跤操,每当大课间的铃声响起,全校师生一起做着抱腿摔、夹颈背、抱单臂摔等摔跤项目基本动作;他配齐专职体育教师,农村学校教师岗位编制本就紧张,但学校却有着5名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其中3名还是退役摔跤运动员;他建起学校比赛机制,班级选拔,年级比拼,每学期举办四个重量级的全校比赛……

        慢慢地,学校逐渐变了——学生从360多名增加到600多名,“小眼镜”减少至56名;教师从22名增加到42名,其中30%是毕业后选择回母校任教;学生成绩也从全县区垫底到如今教学质量监测排在40多所学校中上等……更难得的是,学生、家长对体育的观念正在改变。从最初的排斥到如今的欢迎,孩子们通过摔跤运动培养出的专注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收到“奇效”。12岁的六年级学生林天宇说:“摔跤有魔力。练摔跤前,妈妈希望我能减肥,爸爸却不支持,怕影响我学习,他们没少吵架。现在,我不仅成绩保持在年级前十,体重还减了20多斤,好像爸妈关系都好了。”

        近年来,上级部门投入3000多万元改善学校条件。摔跤队的孩子们有了专业的摔跤馆、专门的宿舍和专职的生活老师,穿上了跤鞋和摔跤服。校园里摔跤元素也越来越多:除了随处可见的摔跤标语、黑板报,广场上挂着邓志伟、庞倩玉、周倩等国家队摔跤名将的亲笔寄语,教室内老师带着孩子们创作摔跤为主题的简笔画,走廊里有孩子们设计的摔跤主题手抄报……一位孩子写下了一句名人名言——“最大的光荣并不是从来不摔跤,而是每次摔倒后都能爬起来”。

        (《新华每日电讯》9.11 黄浩然 胡晨欢 舒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