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相声业内“逗哏的”和“捧哏的”之间“掰杵”(即收入分成)是有说法的。比如,“捧哏的”拿多少,由“逗哏的”来决定;到哪儿演出,出场费多少,这些也多由“逗哏的”做主。在旧时,这些一度是不成文的行规。那么,第一位改变这一切的是谁呢?具体的由来是怎样的呢?
常宝堃,艺名“小蘑菇”,1922年生于张家口。北京人,四岁随父常连安“撂地”变戏法,因张家口盛产蘑菇,故取此艺名。五岁起随父学相声,七岁来天津。民国十九年(1930)拜张寿臣为师,经指教,技艺猛进。九岁在天津首演于北大关海风茶社,常连安为其“捧哏”。当时,常宝堃表演时的聪明机敏给观众留下极深印象。其后,父子二人又在山泉茶社、义顺茶社、聚英和小广寒等杂耍园子处演出。其十一岁时与父赴烟台、南京,曾在南京鸣凤杂耍馆排“倒二”。经过在外阜锤炼,常宝堃于1935回津,在中原游艺场等多处任主演,并开始在广播电台中演播,自此“小蘑菇”的名字妇孺皆知。此期间他与常连安在高亭公司灌制了《大上寿》、在胜利公司灌制了《卖估衣》《学四省话》《闹公堂》《嘉禾丰粮》、在百代公司灌制了《摆卦摊》《书迷闹洞房》、在百乐公司灌制了《新数来宝》等唱片,此刻的“小蘑菇”可以说已名利双收,家庭生活也有所改善。
没想到,就在这时,常连安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不给常宝堃‘捧哏’了。”常连安这么做,主要为儿子的今后着想,不想因为自己的原因限制常宝堃的发展。于是,常宝堃打算选赵佩茹接替父亲的搭档角色。赵佩茹,艺名“小龄童”,拜焦少海为师,捧、逗俱佳。为了能让赵佩茹充分发挥自身才艺,常宝堃明确表示:二人收入对半分账(亦称“刀切账”),表演轮流“捧逗”,其他业务方面也是二人商量决定。再加上他们的父亲是结义兄弟的关系,赵佩茹最终应允常宝堃所请,于23岁起一心一意与常宝堃搭档演出,并由此成为一代“捧哏”大家。赵佩茹与常宝堃配合,“捧哏”时衬托、突出重点,使常宝堃“逗哏”如鱼得水。他又善于掌握内容的进展,弥补了搭档表演中的不足。常宝堃也为业内开创了尊重“捧哏的”的一代新风。
(《今晚报》9.1 孙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