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清
一个世纪以前,郝医生的师爷收他师父为徒。二人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在十里八乡有着良好的口碑,备受乡亲们爱戴。师爷临终前把他的“传家宝”赠送给了师父,说那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千万要妥善保存。
半个世纪以前,师父由郎中转变成中医,他颇不适应这个称呼,他说:“郎中就是郎中,叫大夫也比叫中医听着顺耳”。师爷赠给的“传家宝”,他从不拿出示人。
十几年以前,身为民办教师的郝医生半路出家,一边种地一边跟随师父学习采药、摸脉、扎针、推拿。耗费差不多十年时间,熬成一名“赤脚医生”。
师父想让他高中毕业的儿子继承事业,儿子却自作主张去学“西医”,为这事父子之间一直闹得不痛快。没过几年,师父的儿子学成归来,不顾师父反对到县城开西药房,生意红火,日进斗金。
郝医生恪守师爷和师父的训诫:“在乡下,自古医农不分家。庄稼人给庄稼人治病,得用最便宜的药,治最严重的病。”郝医生侍奉师父如亲爹,守着他和他的药铺陪他度过余生。他儿子却说郝医生惦记着师爷传下来的“传家宝”。
师父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药铺送给郝医生。他儿子没有异议,也瞧不起那些破铜烂铁、坛坛罐罐、树皮草根。师父留给郝医生一封遗书,大家都以为他要交代“传家宝”的事情。打开一看,却是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
直到师父咽下最后一口气,也只字未提他的“传家宝”。后来师父的儿子几次登门相逼,郝医生终于想起,那个最高药柜顶上的东西师父从不让人去碰。莫非就是他的“传家宝”?
郝医生和他费了老大的劲,才从药柜上取下沉甸甸的帆布包裹。打开仔细一看,是个装满医书的药箱,面上放着一杆用写满小楷的绢布包裹的药秤。
师父的儿子抢过药秤仔细端详,又抱怨:“什么传家宝?不就是一杆普普通通的秤吗?”
郝医生展开绢布,先看跋款,是太祖师的手迹。再看正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正是拜师第一天师父要求熟记的医德和训诫。
师父的儿子把秤放回药箱,这时他看见箱盖内侧用古朴隶书赫然写着十个字:“药秤称良心,无德不回春”。
(《农民日报》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