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9月02日 星期六

    大龄留学潮兴起

    《 文摘报 》( 2023年09月02日   08 版)

        随着社会的发展,选择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出国留学的人变得越来越多。2023年5月,新东方教育发布了《2023中国留学白皮书》。数据显示,近五年来25岁及以上硕博意向人群呈上升趋势,至2023年占比已达12%,其中不少是职场人士。

        三四十岁,就漫漫人生来看,年龄不算大,但在校园中,却也不算小。社会上对于“大龄”留学人群的评价褒贬不一,很多人认为他们辞职留学是为了逃避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有不少人钦佩他们跳出舒适圈、重启人生的勇气。在“留学红利还在吗”的质疑声中,放弃职场打拼的黄金期,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去留学,是否值得?“大龄”留学,究竟是为了逃避现实压力,还是整装之后的重新出发?

        摆脱“中年职场危机”

        43岁这一年,张亮准备出国留学。原本在一家互联网企业担任市场总监的他,突然被裁员。此后,他在求职平台上投递了几十份简历,均石沉大海。他开始考证,学着做自媒体,四处找出路,却依然看不到曙光。

        在经历半年的徒劳无功后,张亮决定出国留学,给自己一个二次成长的机会。2022年底,张亮开始申请美国的大学。由于工作经历丰富,他收到了美国6所名校的录取通知。最终,他选择去芝加哥大学读硕士,专业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非营利社会组织管理。

        “过去这些年我主要做的是市场,但在找工作期间,我慢慢发现‘非营利’才是我最热爱,同时也更适合长久发展的方向。”张亮希望通过出国留学,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以此摆脱“中年危机”。

        与张亮的目标类似,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了8年的付晓宇,也决定去美国攻读商科。在互联网行业,纯技术岗的职业上升空间往往比较有限,到了30多岁,如果没有升到管理层,很容易被淘汰,那时就会面临“35岁职场危机”。

        “我现在出国留学,拿到管理学学位,回来后就可以转型担任管理岗位了。而且提升学历后,再升职和跳槽也会更有竞争力,我其实就是为了提前规避‘35岁职场危机’。”付晓宇坦言。

        寻求二次择业的机会

        在“大龄”留学人群中,不少申请者会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或者职业规划而转专业学习,以获得二次择业的机会。

        曾在外企工作多年的赵伊楠,就是其中的一个。她选择辞掉现有职位出国留学,目标很明确:“我原本的工作薪资、环境都不错,但我喜欢创意,想转行去做广告。出国留学给了我第二次选择职业的机会。”

        赵伊楠认为,出国留学除了能拿到一个新学位外,还可以再次享受校园平台提供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在社会上很难遇到的。“工作之后,我明白职场不仅需要硬实力,还需要软技能。留学时能认识更多同学和行业内的前辈,积累人脉。日后,我们可以互相分享信息、寻求合作,这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王琛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她在32岁这年,去往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读硕士,方向是传媒。在此之前,她已经在新加坡从事了5年的教育行业。从教育转到传媒,是个不小的行业跨度。在王琛看来,跨专业留学就是她转行的“敲门砖”。

        探索人生更多可能

        对今年30岁的周允而言,工作后再留学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个心愿:“我大学本科的专业是英语,德语是我的第二外语。一直以来,我都很想到欧洲看看。我总觉得既然学了欧洲的语言,看了那么多电影,不去看看那里的风景,很可惜。”

        夏麦决定出国留学是在34岁那年。她本科、硕士均就读于国内顶尖大学,毕业后在金融领域已工作了10年。“我是一个有了梦想,如果不去实现,就很难放下的人。”大学时夏麦就有出国留学的想法,但是选择工作后,这个梦想就被搁置了。有段时间夏麦身体不大好,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她开始想,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工作,趁着还没老,要抓紧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去探索更多的可能。37岁时,夏麦去了麻省理工学院读MBA。

        逆“社会时钟”而行,值得吗

        美国心理学家伯尼斯·诺加顿曾提出“社会时钟”的概念,指的是一种被社会主流文化所认可的生命节奏。对于多数人来说,遵守“社会时钟”,人生出错的概率会更低,也会更轻松一些。而像张亮、周允、夏麦这些“大龄”留学人群,主动逆“社会时钟”而行,难免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首先,是“年龄焦虑”。中青网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30到34岁是最易出现“年龄焦虑”的阶段。在采访中,很多人都会提到“焦虑”这个词:“同龄人事业已经小有成就了,自己还在读书,会有很大的落差和焦虑感。”

        其次,是“投入产出比”的问题。曾几何时,留学是“镀金”的手段,但如今,事情发生了一些改变。社交媒体广泛热议“海归工资赚不回学费”,花费几年黄金时间,漂洋过海去当“穷学生”到底值不值?

        “我是做金融财务分析的,但我觉得留学就不应该用‘投入产出比’来衡量,”夏麦说道,“出国留学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我可以跟诺贝尔奖获得者交流,可以跟来自全世界40多个国家的同学们交流,他们给我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极大的冲击。”

        从某种程度上说,“大龄”留学现象是社会包容度提高的结果。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能够拥有多种选择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成功也有着不同的定义,逃避和重新出发的区别在于是否规划好以后想要的人生。每种选择都值得被尊重,只要找准了方向,何时“重新出发”都不算晚。

        (《留学》杂志总第222期 苏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