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8月26日 星期六

    生活中的“损失厌恶”

    《 文摘报 》( 2023年08月26日   04 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各种促销,有的提醒你“距离本次大促还剩最后4小时”,有的提醒你“浏览的商品存货仅剩几个”,即便在路边的小店,也会用喇叭大声广播“清仓大甩卖,最后一天”。

        这种现在不买以后就没了的“稀缺感”,对于刺激消费立竿见影。当我们看到这些提示的时候,往往因为怕错过优惠或者怕抢不到货,而迅速下单。这种人们怕错过的心理,在心理学中称为“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由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简单来讲,卡尼曼发现人们失去一件东西时的痛苦程度,要比得到这件东西所经历的高兴程度更大。

        假设有一个抛硬币的游戏,规则是:硬币落下来后,如果是正面朝上,你就赢了,可以获得500块钱的奖励,而如果是反面朝上,你就输了,会失去400块钱。请问你愿不愿意玩一把呢?

        从概率上来说,这个游戏其实是有利可图的,因为我们都知道拋硬币的概率50%正50%反,赢了500块是大于输了400块的。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不玩”。这个现象就可以用“损失厌恶”来解释。因为人们对于失去的敏感度远远大于得到的敏感度。也就是说,输掉400块钱所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程度远远大于赚500块钱的快乐程度,这就是损失厌恶的来源。

        在股票市场中,损失厌恶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人们不愿意卖掉账户里跌了的股票,而会更长时间的持有,祈祷它们慢慢涨上来。因为如果卖掉就是承认自己账户的损失,而这种损失会给人带来很大的痛苦。正因为想回避这种痛苦,很多股民常常错失了止损的最佳时机,导致自己的股票账户损失越来越多。

        此外,很多电商平台也在通过损失厌恶的反向应用,通过减少你付款时的痛苦的感觉来让你购物。比如,为了刺激用户进行大额消费,很多电商平台都推出了分期付款的功能,这些分期付款将一个大额消费拆分成很多小额还款,会大大降低人们付款时内心的痛苦,从而促进人们购买。

        除了分期付款,缴纳会员费也是这个道理,很多视频网站为了刺激人们立即购买,就会在下面写“每天平均0.5元”,来降低人们付款时的心理压力,而当我们潜意识把价格锚定在每天五毛钱时,我们就更容易接受,进而付款购买。

        (《医药养生保健报》8.10 何长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