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7月29日 星期六

    一碗茶,暖了一座岭

    《 文摘报 》( 2023年07月29日   03 版)

        ■江伟民

        古碑、石刻一类,偌大的徽州随处可见。

        那是一块阳刻古石碑,上书“堆婆古迹”四个大字。碑长199厘米,宽69厘米。大字两侧,还阴雕了几行小字,说的是唐五代时一寡妇方婆,只身一人结庐浙岭之巅,汲水煮茶给过往行人饮用而不取分文。后人为了纪念方婆,在她的墓上堆石为冢,冢高6米,真真不可小觑后人纪念之诚意。古碑立于光绪年间,至今200来年历史。

        我在休宁工作的时候,曾因新闻采写到过浙岭。一座破损严重的老房子,相传便是方婆茶亭遗址。其侧,有一后人仿制的水泥碑,上书“吴楚分源”四字。这么一个海拔800来米的山巅之上,无疑便是春秋时吴国与楚国的分界线了。这一界线,现在还在沿用,是休宁与婺源的县界。一条古道,从山脚翻爬山巅,又辗转下得山去,一问竟是“徽饶古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开通了公路,曾经名噪一时的古道早已丛生蒿草。

        首次浙岭结缘,同行者就旁征博引地说起了方婆的生平,方婆施茶的故事,却终究少了物证而让听者多了些许茫然。是故事传说,还是真有其人其事?五代至今已逾千年,历朝历代下来,茶亭都由休婺两地共同维修,也让现在的我们还能见识到茶亭久远的模样。

        第二次浙岭之行,是因得知了古碑的下落。车子上了浙岭没作过多停留,便西下进入婺源县浙源乡,发现不久的古碑就横躺在岭脚村村委会。可惜的是,“堆”字右角已破损断裂。村人介绍,此碑为南昌大学师生发现,当时字体朝下,正搁在一丘水田里当过桥石。带着学生来到岭脚考察的一位老师,见其石有些特殊,便合众人之力为其翻身,一看上面有字。细究之,竟与浙岭上施茶的方婆有关。认识其价值之后,村委会立马着人抬了回来。方婆的故事,也因石碑的出现得到了佐证。

        浙源、板桥二乡,为浙岭所隔,沿途十余公里,少有人烟。回程的时候,我们专程拜访了休宁一位徽学专家。与专家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方婆遗风”的承继故事。专家介绍,历史长河中,休婺两地不少村人都在效仿方婆。有的自愿来到方婆茶亭,为行人提供一碗热茶;有的出资购买灯笼、添置香油,存放在浙岭沿途的路亭中,为行人取用。

        徽饶古道,是徽州府通往饶州府的一条重要通道,当时行人众多。特别是徽商兴起的300余年里,过往客商为了赶时间,不得不选择夜行。夜里上下浙岭,各个路亭都有贮满香油的灯笼,行人可自取照明。进了驿站,便可把灯笼放在那里,再由回去的行人带回。这一功能如同现在的共享单车。

        古碑的发现,证实了方婆斯人。更为可喜的是,两地政府已在商谈重修方婆石冢一事,还准备请一村人效仿方婆,到山巅上汲水施茶。

        待到“堆婆古迹”重新树立于石冢之旁,废弃的古茶亭又能升起缕缕炊烟,那时的浙岭一定是十分暖人的。

        (《扬子晚报》7.14)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