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7月19日 星期三

    华人眼中的法国骚乱

    《 文摘报 》( 2023年07月19日   08 版)

      7月5日,当陈哲宇重新走在巴黎市中心的街道上,他发觉了这里与过去的不同:一些大的商店玻璃橱窗处,安装了一整面的防护网,香榭丽舍大道也罕见地摆上了成排的铁栏杆。

      在路过卢浮宫附近的一条商业街时,他注意到,一家百货商店外停了三辆警车,另一家服装店则在店面外铺上了防护的木板,“警察巡逻的力度比平时要加大很多。”

      多位受访的在法华人向记者回顾了骚乱时的景象,骚乱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已经在渐渐减弱。但他们也提到,移民冲突在法国从来都没有归于平静过。

      归于平静

      陈哲宇今年25岁,来巴黎生活不到半年时间,居住在位于塞纳河右岸的十一区,在巴黎八区一家公司实习,平日主要在巴黎市中心活动。事态渐渐平息,但陈哲宇注意到,自己住处楼下常常站着一群街头青年。这几天晚上睡觉前,他仍然会将窗户外的卷帘门拉上,“防护措施做彻底一点,会更有安全感。”

      住在巴黎二十区的刘诗怡这几天明显感觉到,城市恢复了往常的秩序。7月3日,风波发生后的第6天,刘诗怡去了一趟市中心,她发现地铁班次比以往减少了些,原先二十分钟的路程需花费三十几分钟。少数一两条街道上仍有未被清理的被烧毁的汽车框架,一些商店橱窗被砸后溅出的玻璃碴儿散落在马路上。除此之外,人们正常地在街道上行走着,刘诗怡觉得,若是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冲突留下的痕迹。

      生活在此次事件发生地巴黎近郊南特雷的钱宁宁,持续见证了市郊夜晚发生的冲突。直到事件过去后一周,钱宁宁住处附近依然是过去几天冲突留下的痕迹:被烧毁的车辆和垃圾桶,公交和电车站牌被破坏,碎玻璃满地。清理房间卫生时,她在窗台附近擦出了大量深灰色的尘埃,她推测那是过去几天街头建筑物燃烧后飘上来的灰。

      “赶紧回家”

      钱宁宁第一次意识到有冲突发生,是在6月27日。

      当晚,她听到公寓外头有烟花声,起初她以为是有人在庆祝活动,但紧接着,外头出现了混乱和喊叫的声音,又有重物打击和坠落的声音。钱宁宁跑到阳台上,发现附近的邻居也都聚在阳台上,“远处时不时能看到火光和烟花照亮天空的景象,当时我才意识到,应该是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据《环球时报》报道,当地时间6月27日8时20分左右,在巴黎郊区上塞纳省的南特雷地区,一名17岁少年驾车被两名警察拦停令其接受临时检查,但司机没有停车,警察便开枪射击,司机胸部被击中,最终不治身亡。

      6月28日,钱宁宁正常上班,直到下班回家时,在家附近看到街边出现越来越多的抗议者。有些是成群地骑着摩托车,有些则在街巷里四处跑,随手推倒街边的垃圾箱,或是合力砸破路上的公交车车窗。也是从这晚开始,钱宁宁看到有大批武装车辆停在马路上,她估摸着,当晚可能有聚集的示威活动,便加快脚步往家赶。

      法国当地时间6月29日,事态被推上了高潮。媒体报道,法国警察射杀少年事件持续发酵,连续多日在全国引发骚乱和暴力事件。6月29日至30日夜间,法国多个城市在实行宵禁的情况下,共有875人被逮捕。全国共发生起火事件3880起,2000辆汽车被烧成废铁,还有492座建筑物受损。

      6月29日下午,钱宁宁所在的公司给所有员工发邮件,称“骚乱和冲突”正在附近发生,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晚上九点,钱宁宁推掉了同事的聚会邀约,由于电车停运她步行回家。路上行人们都是匆匆赶路的模样,不断有街坊提醒她“赶紧回家”。

      骚乱发生时,付强担心自己的店铺被砸,独自一人从住处走到了店铺附近查看情况,“当时,街头已经有一些年轻人聚集起来了”。付强说,聚集的人群大多是年轻人,样貌多在20岁以下。“我一边走一边看街上的情况,观察他们看我的眼神。后来发现他们根本不关注我,眼睛都在看抢来的鞋,拿着一两个鞋盒从我身边跑开了。”

      “隐患一直存在”

      钱宁宁是2021年到的巴黎。她感觉巴黎的游行示威很多,前阵子法国宪法委员会批准了马克龙政府提出的养老金改革法案,将法国最低退休年龄提高两年至64岁。这项改革法案争议较大,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大规模抗议活动。“但大部分示威都不能被称为‘暴力的游行示威’,都是相对比较平和的,没有暴力行为,也会在特定区域进行,会有警察和宪兵的保护,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基本不大。”钱宁宁说。

      小文发来的一张图片显示,位于公司附近的一条街上,街的一侧是身穿黑色衣服的抗议者,另一侧是严阵以待的警察,而一位身穿白色衣服的市民则坐在街中间的座椅上旁若无人地吃着三明治。小文觉得,对冲突“习以为常”的行为很有法国特色,也说明了冲突几乎成了法国居民的某种“日常”。

      游行抗议活动给小文的生活没有带来太大的影响,除了巴黎市郊的公共交通变得缓慢,小文选择了居家办公,不少商店到了傍晚提前闭店以外,生活仍是照常进行。但过去一周,她一直处于不安的状态,“事情发生后,我出门去附近超市的途中,也会一直担心突然有事情发生。现在如果要晚一点回家,我会戴帽子戴口罩,把自己尽量捂得严实一点。”

      而在巴黎生活更长时间的钱宁宁,则显得更淡定,“隐患一直存在,但是当你掌握了哪些地方比较安全,不要去不安全的地方,就基本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

      陈哲宇也有自己在法国安全出行的准则:绝不踏足人们认为“较危险”的区域,如果必须要去一些“不那么安全”的区域,会选择尽量在白天出行。在陈哲宇看来,许多冲突有各自的历史原因,而自己能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讨论敏感话题,保护好自身安全。

      (《新京报》7.7 周思雅 李冰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