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一位17岁的非裔少年纳艾尔在巴黎郊外小镇楠泰尔无照驾驶,被警察追逐、截停,试图逃离现场的纳艾尔被警察用手枪近距离射杀。6月28日晚开始,法国多个城市持续出现不同程度的骚乱,直到近日才渡过“高峰期”。
进入新世纪的法国,频繁因偶发事件而导致社会骚乱。7月4日,在会见受到骚乱严重影响的220多个市镇的负责人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强调恢复秩序和城镇重建之外,特别强调政府正在考虑加强社交网络的监管措施。
自“阿拉伯之春”以来,社交媒体在社会骚乱中推波助澜,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然而,若论及法国社会骚乱背后的原因,却很难让社交媒体“背锅”。在法国社会和媒体的大讨论中,北非移民、青少年犯罪、吸毒、种族歧视等问题都已被拿上桌面,但一些冷静的观察家认为,其中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
经济增长长期滞缓、通货膨胀日甚一日、居民购买力持续下降、失业率常年居高不下,这些才是法国历届政府面临的最大的、绵延多年的真正难题,也是社会动乱频发的根本原因。理性认识法国此次骚乱,还需看到长期以来的法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在社交媒体推动下,此次骚乱参与者的低龄化令人吃惊。据法国内政部称,到7月2日,共逮捕约3200人,其中60%的人没有任何前科,平均年龄只有17岁。这些青少年的政治倾向和立场尚在形成之中,不管其肤色种族如何,绝大多数都是生在法国、长在法国的法国人,在各类学校受过最基本的教育。即使有些人是移民的后代,也早都是第二代、第三代甚至更长久的移民后代,也就是说,他们早已融入法国文化,法国早已是他们的家。他们参与打砸抢烧的对象,很多也是自己的社群、邻居甚至亲友。
如果过分强调移民、肤色、种族等标签,反倒会掩盖真正的问题。有分析人士指出,在过去数十年中,法国虽在改善住房和公共设施方面付出相当大的努力,但“贫困郊区”问题依然日益凸显,这些社区的社会和文化多样性不断恶化。少数经济境遇改善的人会很快选择离开,然后由更加贫穷的新移民替代。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中,贫困郊区与周围社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次参与打砸抢烧的青少年,多来自贫困郊区,处在做事不计后果、冲动的年纪,对未来看不到任何希望;对自己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改善自身处境的努力,没有一点信心;几乎没有或很少能够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分配。他们脑中空空、眼光迷茫,无视秩序、蔑视权威,认为随机地参加一次打砸抢烧,其实与参与一场街头狂欢毫无二致,运气好的话还能抢到一部手机、一件珠宝,或者一双时髦的鞋、一件能在同伴面前炫耀的运动衣。更重要的或许是可以发泄自己的不满、不解和愤怒。
因此,平息和应对此次骚乱的影响,法国政府除了要大力解决“执法力量中的种族主义问题”,提升“青少年教育中的家长责任”,恐怕更需要深刻审视其中的经济原因。如何能让这些年轻人除了无所事事、混迹街头,有足够有意义的事情做?如何能让他们对通过劳动改善自己的当下处境有信心、有兴趣?如何能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马克龙说,法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家秩序,还承诺向受骚乱影响的城市提供财政援助,用于修复道路、市政设施和学校。但如果只是治标不治本,忽视骚乱背后的社会经济成因,任由贫困郊区“闭环式”运行,那么即使是认真治理警察群体中的种族主义问题,类似的事件恐怕还有可能发生。
(《光明日报》7.10 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