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胃黏膜上皮,是由大量的胃腺上皮细胞构成,可以分泌胃酸、胃蛋白酶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和腺体的萎缩,可伴随肠化生与上皮内瘤变。在胃镜下,由于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减少,故镜下表现为胃壁变薄,胃黏膜粗糙不平,白相增多,黏膜下血管透见。
大多数人发现萎缩性胃炎,首先会想到胃癌。实际上,胃黏膜萎缩可见于生理性和病理性萎缩,对萎缩性胃炎的解读,需结合年龄因素进行分析。
胃黏膜的生理性萎缩是人体在衰老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就好比骨质疏松,年轻人罕见骨质疏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人在五六十岁后,都伴随着或快或慢的骨质疏松,所以老年人易发生身高形体缩小、驼背、一旦跌倒容易骨折的现象。这个进程是无法避免的老化现象,但如果老年人及时规律补充钙剂,则可明显延缓骨质疏松的进程。对萎缩性胃炎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临床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很多应属于病理因素引起的黏膜萎缩。如因反复不规律饮食、遗传因素、感染幽门螺杆菌等,造成胃黏膜的反复炎症、癌前病变等,这种萎缩就需要积极控制和治疗。如一个患者仅三四十岁,胃镜或病理就提示黏膜中重度萎缩,或伴肠化生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等,这就是不正常的。如将其当做生理性萎缩不管不顾,病情逐渐进展,就可能出现严重的问题。
(《医药养生保健报》6.15 张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