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三星堆“黄金面具”的视频一炮而红,全程不说话、静静展现凤冠制作过程的视频受到热捧……手工艺类的网络视频作者可以靠手艺吃饭,并获得一大批粉丝。它们的传播,也带动一批年轻人爱上传统手工艺。
用500克黄金复刻文物
视频中,背景一片漆黑,500克黄金闪着温柔的光晕。只见一位青年抡着约2公斤重的锤子,对500克金块进行上万次捶打,火花四溅,声音清脆。金块一点点变薄,最终成为0.3毫米厚的金片。网友们通过弹幕时不时发出赞叹。青年把花纹拓印在金片上,用小工具细细磨出面具的凹凸立体造型,逐渐复原了三星堆“黄金面具”。
这名青年是B站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以下简称才浅)。制作黄金面具的视频成为爆款后,他又用金条复刻142厘米长的三星堆金杖,被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喊话:“人才啊!来我们修复馆上班吧!”
复原金杖的过程挫折不少。金块无法打成金杖的长度,才浅往金子里掺进其他金属,增加韧性。后来,在金杖上刻花纹时,才浅发现原版的花纹呈双线条,而不是简单的一条线。如此窄距的双线,古人是如何在薄薄的金片上刻出来的?这种錾刻工艺太难,才浅一度想要放弃,不过经过多次尝试,最终还是成功还原。这条金杖复原视频在B站上有近100万次的点击量。
才浅的视频下,还有一些官方机构的留言互动。“河南博物院”写道:“下一站,河南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留言:“有考虑来看看苏苏家的库房吗?我家库房还蛮大的。”“中国建筑”写道:“大家可以去我们承建的三星堆博物馆看这些出土的文物。”
用花丝镶嵌工艺做中国空间站模型
小时候,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自己也没几样玩具,才浅开始自己做玩具。他看央视的手艺人栏目,跟着学,第一次成功用竹子编出一只水壶,高兴了许久。专注做手工时,他觉得可以忘记一切烦恼,成品还会收到周围人的赞许,这种过程与结果的双重满足,让他渐渐迷上了手工艺。
才浅大学所学专业是电子信息,起初,仅仅出于热爱,他做了一把木梳,拍成视频放到B站上,这条视频没什么人看。后来,流量的突破在于选题和拍摄方式有了变化。
才浅平时喜欢动漫游戏,他突发奇想:不如仿制动漫游戏里的角色武器。做游戏道具难度不小,所需材料、工具并不常见,制作周期也很长,需要反复试验。当时,每天平均花费四五个小时,如此持续一周以上,才能做出一个游戏道具成品。当寄托年轻人情感的电子形象,在现实世界一点点变成可触可感的真实物件时,才浅的视频流量噌噌往上涨,引来许多二次元粉丝观看。
在才浅的视频里,选择怎样的材料、屡次失败的原因、怎样想办法克服困难等细节一一生动展现,每次都是一波三折,直到最后成功。网友观看时代入感很强,仿佛自己就是工匠,跟着他一起专注做手工,对于过程中的起起落落感同身受。成功的那一刻,观众的满足感与兴奋感与视频同频共振。
后来,才浅去故宫观展,被花丝镶嵌作品吸引。如何体现这个独具魅力的传统工艺?他挑战用花丝镶嵌工艺制作一件独一无二的作品——中国空间站模型。
花丝镶嵌难度很高,最难的部分是填丝焊接,考验对温度的精准拿捏。才浅拍摄时很少用全景,近景、特写为主的镜头语言,细致入微地呈现花丝镶嵌的难度,也高度展现了手工作品的美感。
被问到为什么用传统花丝镶嵌工艺做空间站模型时,他答:“看完工艺我非常震撼,想到用中国古代手工艺的巅峰,加上中国现代工业的巅峰,那是非常好玩的事情。”这句话概括出年轻人喜欢手工艺的心态。与父母辈不同,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敬佩、赞叹的同时,会主动享受、渴望参与其中,把这些元素拿过来,与日常生活融合、创新,是一种“玩”的心态。
四处求学,好似游戏开副本
另一位B站热门UP主“绾钗阁主小师傅”(以下简称小师傅),其手工艺视频走的是另一种风格。
古色古香的居室里,琴音绕梁。镜头由全景缓缓推到近景,越过竹帘,露出正在做手工艺的青年。观众仿佛跟随镜头的脚步,慢慢走近。
小师傅用细腻的动作,缓缓展现古代首饰制作的全过程。复刻凤冠的那条视频,从画设计图、花丝镶嵌、上色到点翠,美丽的凤冠成型的那一刻,弹幕纷纷惊叹古代饰品之精美,也夸赞小师傅的手艺。
视频全程无旁白、无曲折、无情节,唯优雅的琴声相伴精美的饰品的诞生。许多网友表示,被视频中的氛围感、文化感、舒缓感、美感拉入平心静气的境地,品味到古典之雅、传统之美,心灵仿佛得到滋养。
与才浅类似,小师傅认为视频选题必须与当下生活相关,比如凤冠就是婚礼用品。古人的婚礼怎么打扮?网友们有好奇心,就会来看一看。其次,传统文化有一种让人安静的力量。小师傅说,现代社会,安静、舒缓、解压的东西是稀缺品。他希望自己视频的3分钟,让人安安静静体会到传统工艺的魅力,这是中式美的当代表达。
小师傅的专业是平面设计,去设计公司实习了一段时间,他感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后来没有再找工作。毕业后,他用自学的结绳技艺打璎珞出售,那时恰逢“汉服热”,古代首饰在网上卖得不错,由此他赚到“第一桶金”。后来,小师傅开始了全国各地的求学之旅。
第一次亲眼见到苏州的手艺人制作花丝镶嵌时,他深深为之着迷。然而技艺不是想学就能学的。多方打听后,他得知老家山西因明清时金银工艺兴盛,如今有一个村庄每家每户都在做金银工艺。
小师傅来到山西的那个村庄,发现当地村民不仅会花丝镶嵌,还会錾刻、雕蜡等,技能多样。怎样才能让对方答应教他?小师傅动了许多脑筋。他结识了一位老师傅,答应帮对方画设计图,这样做出的饰品更好看,可以卖出更高价格。渐熟之后,他才提出求学要求。这一学就学了3个月。“实际上3个月也只是学会。练熟花丝镶嵌,我用了整整2年。”小师傅感叹。
第二年,他前往西安,偶然发现自己的一位顾客竟然会点翠。小师傅立即求教,花了6800元学费,学了一周。一周时间,也只能学会基本方法、了解如何处理,回去后,点翠技能又练了半年。
“我好像玩游戏打副本,解锁一个工艺,技能升了一级,再解锁新的副本。”小师傅并不觉得求学之路辛苦。当特别想做的物件终于学会并且做成时,他有一种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满足。
此后,山西、江苏、云南、浙江、上海等地,他到处求学。在上海,他找到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首饰专业的老师,也是国家级非遗金银细工的传承人之一的王印,学到了国家级非遗技能——烧珐琅。
“全国能学珐琅技艺的地方很少。”王印明显感觉到,2016年开始,传统文化开始在年轻人中兴盛。“有4个青年,特意找上门来跟我学”,都是00后,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很强,有的在意大利学首饰专业,有的在“国美”学雕塑专业,美术基础扎实,都能自己画设计图。包括王印在内,5个人组成的工作室,如今正在孵化品牌。
那么,手艺人能否靠一技之长活下去呢?王印坦言,金银一直很有市场,相比于其他非遗工艺,“活得不算苦”。小师傅同样开起工作室,走上一条创业之路。
如何解决一部分非遗手工艺人乏人问津的困境?小师傅觉得不必苛求老一辈人去创新,有些老人不会用微信,让他们去激活、推广,有点为难他们。小师傅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把自己拜过师的那些老师傅都聚集起来,让老手艺人教课,以此谋生。感兴趣的年轻学子们,可以更容易学到这些优秀传统技艺,不必再像他当初那样四处奔波。学会的年轻人,自带当代视角,可以与同龄人一起设计、一起创新、一起做产品,从而不断让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
(《解放日报》6.26 龚丹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