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7月08日 星期六

    苏东坡修出的“杭州之眉”

    《 文摘报 》( 2023年07月08日   07 版)

        ■王旭烽

        1056年,苏轼、苏辙和他们的父亲苏洵,三人同科及第,名动京师,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及后苏轼宦海浮沉40年,既不是旧党又不是新党,想要维护他那清高独立的人格,又要达者兼济天下,其难如他故乡的蜀道。苏东坡便一会儿贬下去,一会儿浮上来,在中华大地上浪迹与周游,两次守杭,盖因如此也。

        第一次来杭当通判为1071年。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遭贬斥,在杭为官三年,算是个行政副手。苏东坡在杭倒也快活自在。民间至今还流传他“画扇断案”之事,说的是小商贩吴小控告卖扇子的张小二拖欠了他的钱。张小二则告曰天凉扇乏,卖不动。苏东坡便动恻隐之心,在张小二的白绢扇上画画,款题苏东坡,扇子顿被抢买而空。这等潇洒举措,心到手到一挥而就的名流风采,想来是很有苏东坡风范的。

        杭人生计,多少年来,还是脱不掉一个“水”的苦字。从李泌开六井到苏东坡,已经过去了三百年。六井复又废坏,杭人饮水,或到西湖,或到十几里路山外,挑担取水,实在不便。亏了苏东坡亲自调查治理,又将治井工程交给了四个精通此道的和尚,花了半年工夫,修好了六井。恰于此时天降大旱,江南水井尽枯,其他地方的百姓相互间赠水,珍贵得用酒瓶子盛,杭州人却免了此劫此难。15年后的1089年,苏轼又来到杭州任太守,见六井又毁,再访那六个和尚,只剩下垂垂老矣的子珪了。苏轼再请他出山,子珪作了技术改革,再塑六井,西湖甘水重润杭城。

        苏东坡第一次来杭州时,西湖已有十分之二三淤塞了;15年后苏东坡再来,西湖又小了一半,当时人称为“茭田荷荡”。这一年杭州恰好又碰上大旱,湖水干得底朝天,濒湖的几千倾良田得不到灌溉,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第二年的夏天老天掉了一个头,连绵的大雨,使钱塘江两岸几成泽国,街巷里弄,得用舟楫才能通行。

        苏东坡一面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一面提取了40万石的官米,减价平粜。他甚至还捐出自己的薪俸,设立了医院帮助杭州人民渡过灾荒之年,然而这些举措,毕竟只是治标不能治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苏东坡的目光转向西湖。1090年,也就是北宋的元祐五年,苏东坡上书宋哲宗,写下了历史性的文件《乞开杭州西湖状》,那著名的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便出于此。

        苏东坡提出西湖不可废的五大理由,第一条貌似重要,其实最不重要,只是苏东坡这位艰辛备尝的北宋老臣做的官样文章,让皇上看了舒服并开恩罢了。说的是西湖乃放生池,每年四月八日,数万人在湖上放生百万数,它们皆向西北磕头,祝皇上万寿无疆呢;第二条为民饮,城内的井,要靠西湖水引入,才便于人民饮用;第三条为灌溉,放水一寸,可灌溉湖南岸田1500多亩;第四条是助航,城内有一条通航的运河,要取水于西湖;第五条是酿酒,用西湖水造酒质好味醇,所缴酒税年达20余万缗,全国第一。

        以上五条,一条为皇帝,另四条均为国计民生,倒是的确不曾想过要筑一条万古流芳的苏堤来纪念自己的。

        朝廷也没给太守多少钱,只给了100道僧人的度牒,也就是和尚尼姑的身份证。苏东坡拿它换了17000贯钱,又亲自发起募捐,写字作画,到店铺里去义卖,这简直就是一个拯救西湖的希望工程了。要知道,这可是整整900年前的事情啊!

        从夏到秋,苏东坡动用二十万民工,终于把西湖治理好了。

        但多余出来的淤泥和葑草该怎么办呢?这时诗人的奇思妙想、天马行空的大手笔跳出来,参与美的创造,参与历史的构塑了。在西湖上构筑一条横亘南北的堤岸,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那是一句写在西湖上的大诗行,只有苏东坡这样写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伟大诗人才具有的魄力、想象力和天才创举。

        余下来的才是关于苏堤的美。从西湖中挖掘出的葑草和淤泥修筑一条自南到北横贯湖面的2.8公里的长堤,这可是一条交通要道,从此西子湖南北两山之间始以沟通。功成之后,苏东坡也不免为自己的这一得意之作而沾沾自喜,纵歌唱道: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据传说,大堤筑好之后,杭州人民杀猪宰羊,纷纷送往太守处。苏东坡坚辞不受,正你推我拒不知如何是好之际,诗人的灵感又一次迸发。太守原本就是一位美食客,此时嘱咐厨子按他的指点,做出来香喷喷的红烧肉,送到大堤上,让杭州人民来一次大会餐。于是,一条名叫苏公堤的大堤诞生的时候,一道名叫东坡肉的杭州菜肴也应运而生了。

        没有想到的是,此堤一旦建成,与白堤相映,形成西湖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苏堤筑桥六吊,曰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形似弯弓,各有其趣。又遍植桃柳、芙蓉、蔷薇。苏堤在春天的早晨醒来,六桥中淡妆素裹的烟柳,美得让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又美得让人屏声息气,只恐惊动了她,美景幻化而去。

        今日的苏堤除了桃柳花木亭阁数座之外是无他物了。当年,这里可是西湖园林建筑的集秀之处。有先贤堂、三山堂、湖山堂、水仙王庙、学真道院……如此一条缎带,轻轻地束住了西子湖的纤腰,和白堤一样,便成为湖上的双璧了。

        苏堤是通人性的,人亲近它,它给人以美,人疏远它,它也就湮没自己的光彩。从宋代到元代,堤岸就开始慢慢萎缩了,到了明初,堤上的柳树已败,六桥下水流如线,已经完全没有了大诗人建堤时的盛况了。所幸明代杭州来了一个苏东坡的蜀中老乡做知府,名叫杨孟瑛,他再一次疏浚西湖时,也修补了苏堤,把堤面增阔到五丈三尺,并且又种上桃柳,昔日美丽的风景又重现了。

        不过这样的好景也总是不能够常在,明末苏堤又败,清代再修整,清末又败。这一次堤上桃柳被砍去后,到处都种了桑麻。当时有人便写诗曰:“堤边处处绿成行,不种垂杨尽种桑。”抗战时期,日军占领杭州,把苏堤给封了起来,平时不准人进入,还在苏堤上种了许多樱花,光复后,杭州人立刻把那些象征侵略的樱花砍去,复种上桃柳。苏堤在这个时候,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这应该是东坡先生在世时始料未及的吧!

        苏东坡在治理好的西湖上泛舟,写出这样的诗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正是从这首诗开始,西湖作为美女西子的象征传播于天下,西湖有了她最美的爱称:西子湖。

        (《杭州传》 新星出版社2023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