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6月28日 星期三

    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 文摘报 》( 2023年06月28日   06 版)

        孟子以“性善论”为出发点,宣扬“人皆可以为尧舜”,创造性地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为中国人的道德修养树立了标杆。

        “大丈夫”在“气”不在“形”

        在孟子看来,一个人是否称得上是“大丈夫”,与其身材外形无关,而是取决于是否具有“浩然之气”。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作为门徒的公孙丑曾请教过孟子——“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对这个问题,孟子的回答是:“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按照孟子的解释,“浩然之气”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作为一种“气”,它是最浩大也是最刚强的,用正直去涵养这种“气”并且不加妨害,它就会充盈于天地之间。因此,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并非天然存在于自然界的精气,不是简单易得的固有存在,而是需要人在主观上努力才能形成的正气。这种“气”,根源于人内心的善,要通过人的自我修养进行涵育和蓄积,并且“配义与道”,才能形成充盈于人体之内的浩大正直之气。从本质上讲,“浩然之气”是一种至大至刚的人格力量,也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在孟子看来,一个人想要成为“大丈夫”,必须涵育和蓄积这种“浩然之气”,只有真正具有“浩然之气”的人,才称得上是“大丈夫”。

        大丈夫“配义与道”

        那么,“浩然之气”怎样才能涵育和蓄积出来呢?孟子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做到两条,即“以直养而无害”和“配义与道”。“直”,即“正”也。孟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刚直守正、心底无私,并且把这种品质内化为精神信仰,做到“持志养气”,才能最终形成较高的境界。受孟子这一思想的影响,崇正尚直由此成为中国人人格修养的追求目标,而正直不阿则被视为一个人最为可贵的德行。只有具备了这种德行,才配称“丈夫”。

        孟子在讲“以直养而无害”的同时,还强调了“直”绝不是莽直古板,而要“配义与道”,也就是要合乎正义和正道。他认为,如果不能用“义”和“道”来加以修养,“气”就会走样变形,所形成的就是一种疲软败坏的“馁气”。而一个人身上一旦形成了这种“馁气”,就无法在各种境遇下始终保持内心的坚定与平和,也就无法具备成为“大丈夫”的可贵品格。

        “大丈夫”舍“生”而取“义”

        “义”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孟子看来,“义”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实现人之为人基本价值的正路。他认为,人要实现其作为人的基本价值,就必须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抉择时,能够坚定地做到唯义是取。在孟子心目中,唯义是取是“大丈夫”必备的崇高人格。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他明确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价值选择,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诉我们,一个有崇高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虽然生命是我们所应该珍视的,但是如果还有胜过生命的道义在,当道义和生命不能两全时,绝不能以牺牲道义来换取生命的苟安,而应该慨然地选择舍生取义。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便是“失其本心”,也就不可能成为“大丈夫”。因此,在孟子看来,只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并且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在强调唯义是取的同时,孟子还认为“大丈夫”必须要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既源自刚直不阿的气节,也源自“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担当意识。

        (《学习时报》6.16 朱保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