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工商学院校长孔建益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透露,自公布手机号以来,他收到了大概两万条同学们的短信,并全部给予了回复。虽然回复起来很累,但是很值得。
社会几乎一致的称赞已经说明孔校长做法的可取和可贵。回复学生短信、关心学生诉求等原本是校长的分内之事,为何会成为网络时代的“新闻”?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或许更有益于中国大学管理体制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从现有的大学体制看,可以分为校级、(学)部级、处级、院级和系级,其下是教师,而后者也在分级,即便是正教授也有多个等级。教师以下才轮到学生。从中不难看出,校长与学生的距离有多遥远,中间横亘着多少道“山梁”。
因此,有网友出于务实考虑并不同意孔校长的做法,他们认为学校管理之事,校长无须事必躬亲,只管督促中层领导即可。殊不知所谓“抓大放小”看上去很美,却并不适合现有大学体制。
如果校长只抓诸如战略之类的“大事”,很可能导致两种后果:一是政策无法得到落实,中层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而不真正作为;二是助长校长浮夸、不务实的官僚作风,进而影响大学内部的行政风气。因此,“学校无小事,师生事最大”应该成为大学各级领导遵循的基本管理原则。
不过,在对孔校长持之以恒、事无巨细的做法三致意焉之时,也不能不思考当下大学行政体制和管理方式与学术或文化机构特性本身不甚协调的问题。
大学既然被定位为“学术共同体”,“学术”又是需要平等讨论的,其首要原则就是平等;教育也一样,它的目标包括养成人格平等和机会均等的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多层级和过强的等级意识都是对现代大学的学术追求或教育理想的妨碍和伤害。
现在看来,大学管理需要放下身段、眼光向下,将政策落实到地面、落实到学校里的每位师生才更有实际意义。
(《中国科学报》6.20 尤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