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在朋友圈晒自家食堂。大多晒的都是美好的一面,比如实惠、好吃、丰富、档次高等等。但真实的食堂,大概是“是非”最多的地方。
读高二时,父亲熟人托熟人,让我进了县委大院食堂“搭伙”。刚吃时,简直神清气爽,既能享受“安全饭菜”,又能听到许多好玩的事。
但时间长了,我发现大院食堂也就这样,味道说得过去,但“性价比”一般。关键是,那些打菜的大妈给我的感觉是傲慢而计较,对干部笑容可掬,对一些“小角色”冷落有加。
有朋友告诉我,他们单位失去食堂之后,集体“蹭”别家食堂。别家对职员是有补贴的,因此他们在那家食堂吃,价格必须乘以2。朋友觉得这种“不平等契约”十分荒唐,宁可在街巷打游击,也不再踏入一步。但我自小就在食堂问题上感受过人间冷暖,因此觉得,此等事很正常。
食堂大概是最能考验人性的地方。人性是复杂而微妙的,这既显示于饭菜本身,也在诸多“食堂故事”中有所折射。
有一天,老友喊我去他的单位吃食堂。我吃了之后,颇为伤感,这家食堂价廉物美,可比我们的食堂好太多了。但老友说,他们并不爱吃食堂,隔三岔五总要去外面“改善”一下。可见,再好吃的食堂,也总有被厌弃的时候,谁让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呢。很多食堂,不都是一见倾心、二见钟情、三见“也就那样”的吗?要找出百吃不厌的食堂难,要找出“从一而终”的食客更难。
世上有没有最美的食堂?我不知道。
上小学时,父亲经常带我去学校隔壁单位的食堂吃饭。老师傅做的汆肉圆子,是我今生吃过最好吃的肉圆子,当时是一毛钱一颗。
四十多年了,父亲和我还常想念那个味道。如今,我兴之所至,还会自做汆肉圆子,但总不得要领,唏嘘不已。
那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不过是最初的质朴和厚道罢了。
(澎湃新闻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