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格局是高校占据主体地位,只有约2%的招生在科研机构,企业则不具备授予学位的资格。这里主要谈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化问题。
要解决科技资源向研究生教育资源转换的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
一是大学作为独立实体,要具有吸引科技资源培养人才的内生动力;二是要存在一批研发投入较高、有稳定的研发需要进而产生稳定研发人力需求的企业,并且市场上的高层次研发人力有效供给不足;三是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在研究生培养上有一定的参与权和发言权;四是宏观政策对所有高研发投入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有系统性的激励措施。
上述四个条件分别解决的是“有需求转换”“有意愿转换”“有资格转换”以及“有利益转换”的问题。应该说,其中第二个条件在我国是基本满足的,但其他三个条件的创设依然不够,需要重点予以关注。
当然,这些条件的创设还需要一些更深层次的条件作为依托。这里只简单谈一谈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一,建议扩大企业参与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受众面。对于一些国家布局的高端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目前的参与方只涉及极少数央企,而大量吸收研发人力且极具体制、机制灵活性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却难以参与其中。但事实上,这些企业往往处于技术竞争的最前沿,有海量的科技资源等待被发掘出教育价值。
第二,建议拓展科研机构与大学“科教融合”育人的途径。当前,科研机构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上是下降的,且处于边缘位置,但其拥有的科技资源却是实实在在的,而且传统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地方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拥有的科技资源各有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也各有优势。特别建议学习德国的大学外研究所与大学的“双聘教授”制度,让研究生能“在研究所科研,在大学拿学位”,以盘活研究生培养的资源。
(《中国科学报》6.13 彭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