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6月21日 星期三

    两个白领的菜园梦

    《 文摘报 》( 2023年06月21日   08 版)

        陈诚和张峰正在大棚里。

      5年前,陈诚在上海奉贤租下第一块地,在这之后他又连续租了两个大棚,只为种菜。无论寒暑,只要有空,陈诚便频繁地往地里钻。去年底,他把做乡村振兴的朋友张峰也拉入了伙,共同栽种一块大棚。

      傍晚的农耕生活

      在旁人看来,36岁的陈诚在体制内工作,脑子活络擅长沟通。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另一面——踏入菜地,他是一个沉默寡言闷头干活的种菜人。    

      几乎每隔一两天,陈诚下班后就会开车去一次菜地。他在天色渐晚时抵达,翻土、施肥、浇水。几个小时的忙活后,基本上就到了晚上七八点钟。有时即使加班到很晚,陈诚也会坚持去一趟菜地。

      天更黑了。陈诚顶着头灯打着手电,才能看清脚下的蔬菜、土地和田间的小路。他在菜地的工具房边支起一根杆子,挂上照明的灯。偶尔有路过的人朝里头望,看清他不是偷菜贼转而走远,他也继续埋头忙活。    

      多年前刚到上海时,陈诚住在朋友租的南京西路静安别墅一间小房子里。夜里聊天时,他问朋友上海的市中心在哪?朋友告诉他,“就在你的枕边。”    

      后来的几年里,陈诚在企业做董事长助理。他保管的银行卡账户里,常年有几千万元,花钱可随时报销。一年几乎有一半时间跟着老板全世界飞,常常是前一天在一个国家,后一天就赶往下一个国家。出行也总是头等舱。

      直到有一天,陈诚觉得自己脑子里的一根弦一直紧绷,想停下来,于是放弃了高薪,考进体制内,来到离市中心遥远的郊区。

      刚来到奉贤时,陈诚每天的工作时间从一天18个小时骤减到8个小时,他时常觉得不适应,觉得这里有时安静得让人发慌。他只能来回滑看手机,晚上盯着天花板,觉得“两只眼都在冒绿光”。

      直到种菜这件事渐渐把他的大块时间填满。一个人在菜地的时候,他把手机听书软件打开,边收拾菜地边听书,一年里“读”完了五六十本。有时干脆手机也丢在一边,耳边是虫鸣和蛙声阵阵,抬头是满天的星光。

      找一块菜地

      5年前,女儿出生,有吃辅食的需求。陈诚和妻子不放心在市场买到的蔬菜,有过种植花草盆景经验的他,第一次萌生了要自己种菜的念头。    

      陈诚决定去找一块菜地,最后终于找到一块半亩大小的地。拿到手时,这块地已经荒了很久。陈诚跑去农资店扛回了锄头、镰刀、耙子等农具,买来肥料和一堆种子,开始了耕作。 

      两三个月后,最先有收获的是苋菜和木耳菜,这是他第一次在种菜这件事上获得成就感。地里结了两个南瓜,他也觉得惊喜。但更多的时候,收成寥寥无几。陈诚从不用除草剂,杂草时常茂盛得盖过了地里的菜,他都是用手一点点把草拔掉。他也不忍用农药,怕伤了菜地旁小溪里的鱼虾和蛙。靠天吃饭,失败是常有的。露天种番茄西瓜,结果遇到连续的雨天。陈诚倒也不可惜,“几块钱一袋的种子,到最后没种活,死了也是死了”。

      后来,种得多了,陈诚渐渐摸透了土壤、阳光、肥料和水的秘密,琢磨周边的农户种些什么,学会了要看天气,顺应节气。春天种下生菜、鸡毛菜,再暖点的时候,瓜果就能育苗了。他认准种菜也得讲究科学,比如有些蔬果就不适合露天种植。2020年,他又在浦东新租了一块大棚,在那里他又开始新的尝试,捣弄新品种。

      两个人的菜园

      去年底,陈诚和朋友张峰一起租下了一个大棚。菜地开垦的第四个月,每天都有令人欣喜的事在发生。两周前刚冒出新绿的鸡毛菜已经郁郁葱葱,还有一只叫“小可”的流浪狗每天等着他们来投喂。

      在陈诚眼中,张峰是被他“挟持”来一起种菜的。    

      最初得知陈诚爱好种地,甚至专门租地来种,张峰曾询问过他一年的投入,得到的答案是“保守估计5000元到1万元”。

      张峰不太能理解,种地有什么意思?他以为陈诚种地是为了吃菜,告诉陈诚,家里长辈住在奉贤农村,家里有菜,想吃可以去乡下拿。陈诚却斩钉截铁地回答:“我种地并不是为了吃菜。”

      一次深夜,张峰到家已洗好澡躺下,收到一则微信,是还在菜地的陈诚拍下的视频。他干脆给陈诚取了个外号,“菜痴”。

      张峰将他和陈诚的关系定义为“君子之交”,从不涉及利益往来。为了帮陈诚租下心仪的大棚,张峰费了不少功夫;知道陈诚爱种菜,他出去钓鱼时会在周边的村子留心好的菜地。    

      最初在商业大棚拿下地时,张峰并没有想好自己是否加入。陈诚频繁地向他抛去橄榄枝,“男人到了中年,难免焦虑。我就问他,你想不想有一个下班之后放松心灵的地方?”他似乎明白张峰的处境,当时张峰的生活充满纠结:工作遇到瓶颈但又不想轻易辞职;花费太多时间在孩子身上,但似乎收效甚微……    

      “他很久之前就和我说过,种地这件事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做成的。”经过再三考虑后,张峰把5000元的“合伙费”转给了陈诚。    

      与陈诚相比,张峰自称想法更加“功利”,他计划先种地一年,不为了赚钱,但至少不亏钱。

      (《解放日报》5.7 张凌云 朱雅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