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新浪微博网民“@小岛里的大海”发布多条微博,反映广州市白云区方圆实验小学一年级五班教师体罚学生致孩子吐血、威胁家长、收受贿赂以及学校不予处理等问题,相关话题网民阅读量短短几天内超过2亿。后警方调查通报发现,“@小岛里的大海”在微博发布的“血衣”照片、教师收取6万元、教师殴打威胁家长等情况均为编造的谎言。这一事件引发网民要求治理网络炒作、教师群体污名化的呼吁。
教育部全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焦扬表示,2018年以来,随着我国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相继出台,师德违规案件数量总体下降。但近年来针对师德师风的负面舆情并未减少,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不实言论有所增加。
据调查,涉教师不实负面网络舆情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形。
一是不实举报。此类情形多发于家长对教师的教学、管教行为不满,如上述“血衣”事件。另外,由于学生个人问题产生不实举报,如南京某大学学生就读期间曾因违反校规校纪而未能获得国家奖学金,对分管相关工作辅导员心存不满,毕业后伪造聊天记录诬告辅导员。
二是引导舆论。此类情形多发于学生在校受伤、死亡等严重事件,家长为争取赔偿等利益,制造舆论影响实际责任认定。如福州学生7次举手后死亡案件,家长对一审判决不满,在二审开庭前期,修改剪辑监控录像发布在网络,引导舆论认定教师冷漠导致学生死亡。
三是教师污名化。负面个案经舆论发酵后,一些网民将对极少数教师师德的不满扩大到整个教师群体,将教师群体贴上各种负面标签,放大并引导社会对教师群体产生偏见。
四是恶意炒作。一些自媒体为吸引流量,对涉教师新闻进行歪曲解读,谣言蹭热度行为明显。如2020年前后,一些自媒体将涉及幼儿园师德陈年旧案再次包装发布网络,制造同类师德问题频发的假象,挑动社会不满情绪。仅在2021年,就有7起幼儿园虐童、性侵等不实举报形成舆情,昆明某幼儿园老师强迫女童吃排泄物引发大范围舆情,反映出恶意炒作给家长带来恐慌,破坏家校信任。
受访学校管理者普遍认为,一些自媒体在网络上对教育行业、教师群体进行抹黑,导致学校、教师分出更多精力去应对,家长对班主任、任课老师日常教育管理的过分参与,也会让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管理教学。一些学校为了不出现舆情,不管是否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都会有所退让。久而久之,家长认为只要一闹要求就能得到满足,从而引发更多家长效仿。
网络谣言最终伤害的是学生群体和教育事业。涉及师德师风的负面舆情,要一分为二去判断,调查属实的要严肃处理,片面抹黑的要及时澄清。如不能进行良好引导,将对整个教育生态带来深远影响,降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让履职尽责的教师寒心。这一现象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抵制污名化教师行为,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
(《半月谈》6.12 王莹 郑天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