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6月17日 星期六

    莫言:知老忘老

    《 文摘报 》( 2023年06月17日   05 版)

        莫言

      “我年近古稀,知道自己老了,但不把‘老’当成负担,更不把‘老’当成资本,而是希望能用创作来为自己的生命注入活力。这就叫‘知老忘老’。”不久前,莫言来到上海龙美术馆“壮游与长歌——莫言/王振两块砖墨讯特展”现场,言谈依然与他的小说、书法、诗歌一样,充满趣味。

      书法挂上墙就会失去生命力

      父亲曾说:“字是男人最好的衣服,也是女人最好的衣服。”在那个年代,村里对能写一手好毛笔字的人会高看一眼。因此,我从小就有了要写好毛笔字的想法。长大后,我看到擅长书写的人常常受到尊敬,更觉得挥毫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状态。但后来我一直用钢笔写小说,没有空练习书法。

      2005年,我跟着一个访问团出国,想带一些书法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外国友人。几个朋友动员我自己写,可我当时写的书法实在拿不出手。回国后我就开始练习。2018年,我与北京舒同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王振一起办了一个名为“两块砖墨讯”的微信公众号。此后,我更是经常提笔写字。刚开始是临帖、抄写,随着“开眼看世界”的游历越来越多,我的书法与诗词创作融合成了一个整体,知行合一,书写和文本合一,文墨共生。

      其实,文墨共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原生面貌。当年颜真卿写《祭侄文稿》、王羲之写《兰亭集序》、苏东坡写《寒食帖》时,都没有想到会被后人视为珍宝、不断模仿。颜真卿就是想写一篇祭文,满怀悲愤悼念侄子;王羲之则是记述刚刚发生的一场聚会。他们挥毫时首先想到的是文章,他们的笔墨是为了记录文字而自然产生的。而他们的书写之所以符合书法的审美和规范,实际上是长期训练而成的下意识反应,那是一种最高境界。

      这几年来,我与王振饱览各种地理奇观,也拜访过许多名胜古迹。看到名人墨迹时,我会在自己的腿上比画;看到别人的诗文时,我会喉咙发痒,也想跟着创作几句。站在高山之巅会忍不住引吭高歌,喊两句别人的诗句。喊多了,自己的诗词就带出来了,触景生情,触景生墨。这次展览中有一幅作品“蛐蟮吃土吐土,鹧鸪叫哥歌哥”,那是2020年,我回老家住了一阵子,一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早晨起来看到院子里有一个蚯蚓排出的小土丘,我觉得挺有意思,上联油然而生:“蛐蟮吃土吐土”。那时恰好听到了鸟叫声,我突然想起山林里的鹧鸪鸟。唐宋诗词里,古人把这种鸟的叫声作为离愁别恨的象征。于是灵感就来了:“鹧鸪叫哥歌哥”。

      除了寻访那些著名的文人墨迹,我和王振在各地行走的过程中,还会到一些县级博物馆里看当地历史上的民间书法。过去的教书先生、秀才,甚至一些账房先生留下的字是非常有趣味的。这些被历史烟尘遮盖的民间书写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我们还会关注路两边一些小店的招牌,比如我们去湖南的凤凰拍了很多店招的照片。这些招牌有的是当地的书法家写的,有的是店主自己写的,体现了他们的个性。“向民间学习”不是一句口号,也不仅仅是小说创作者、诗人应该实践的理念,书法创作者更应该体会到“向民间学习”的重要性。

      写书法的过程其实是向古人致敬,向传统文化学习。手握毛笔写字的时候,会更深切地理解古人,打通连接古今的通道。书法如果纯粹变成文人雅士挂在墙上欣赏的对象,就会失去强大的生命力。

      有道理的批评能促成进步

      我从事文学创作40多年,一直伴随着批评声。批评你比不理你要好,有道理的批评还能促成进步。文学作品是这样,诗文、书法创作亦如此。

      前几年我也办过展览,那时就听到过一些尖锐的批评,尤其是网上的一些评论更是不太客气。我刚开始学习写毛笔字的时候,经常写完一幅字就随手送人,当时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写得不错。多年之后,当初的字被网友晒出来,我一看就脸红,心想:这么难看的字居然送了别人,有的竟然还被人拿去拍卖。这都是教训。当然,没有当初的练习,也不会有今天我在书法方面相对成熟的感悟。

      这次既然来上海举办展览,我就做好了被人批评的准备。希望有观众看了我们的书法说“这两个人写得不如我”,然后拿起毛笔自己创作。

      如果书法变成少数人的行为,土壤不肥沃,就很难长出茁壮的大树。假如全民都在书写,自然就会产生大书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俩这“两块砖”就是想要抛砖引玉。我们不是书法家,只是书法与诗词创作的爱好者,希望能唤起大家用毛笔书写以及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

      2022年春节,我们在中华慈善总会设立了“莫言同心”公益项目,用我的书法作品筹款,救助西部贫困地区的先心病患儿。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80多个患儿得到救助,做了手术。当我们握着这些孩子的小手,陪他们去天安门广场的时候,觉得心里得到了巨大的安慰。这种安慰和我们的付出是不相匹配的,我们付出的很少,但得到了很多。我们配不上孩子家长们深深的鞠躬,也配不上孩子感情充沛的一声声“爷爷”“老师”,这些都激励我们要做更多的事情。

      有一段时间我有点悲观,觉得我这个人似乎已经没什么用了。通过帮助这些孩子,我认识到自己还有一点点用处,我还有帮助别人解除痛苦的能力。我想,慈善不仅仅是付出,还是获得。看起来是我们帮助了这些孩子,实际上是这些孩子帮助了我,使我变得生气蓬勃,使我年近古稀还在路上奔跑,使我变得有充沛的创作激情,要写小说、写戏曲、写诗词、写书法,还梦想着去横渡黄河,踏雪高歌。

      我开“莫言”公众号的宗旨其实就是想和年轻人聊聊天。我觉得很多年轻人不太了解我,对我的印象也很模糊,这个公众号给了我们交流的机会,使我不被这个时代过早地淘汰,也使我的文学创作能够充满鲜活的时代气息。不惧怕变化,跟时代同步,学习新事物,接受新思想,改变旧观念,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个人,也是一个社会保持活力、能够进步的最根本的原因。

      (《解放日报》6.9 陈俊珺 栾吟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