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青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在哪一个瞬间,让你感觉互联网换了一批人?
这个问题本身已经不新鲜了。这次,是宋丹丹因为身体原因暂时离开一档综艺节目的热搜而起,有人问“宋丹丹有什么作品吗?她的地位好像很高……”于是,有人把这个多年老梗又翻了出来。几年前,是因为有人推荐“冷门歌手孙燕姿”,再往前,是有人不明白周杰伦为什么演唱会门票那么难买。
这些可以帮助我们观察“互联网换人”这一现象。那些我们视之为了不起的成就,被年轻网民看成是天经地义,我们曾引以为傲的东西,被年轻一代视为寻常,我们的审美正在过气,我们的选择正在被嫌弃。推动互联网改写生活方式的初代网民们,渐渐被那些从出生就是网络原住民的年轻人,视为没有后劲儿的“前浪”。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了解程度不同,使用习惯不同。我们当年还用“猫”拨号上网,我最早的一台电脑只有10G的内存,我最早看的网络小说还是用塞班系统下载的txt格式,这些“古早”体验,对于00后来说,简直无法想象,就像我也没有体验过父母那一代人在“煤油灯”下念书的经历。
反过来,我对00后们玩的梗、喜欢的游戏也渐渐陌生。有一次做一期关于剧本杀的节目,一位大学女生说到了“贴脸”这个词,我愣住了,问她什么是“贴脸”。她也愣住了,似乎对我的“缺乏常识”感到了一丝困惑。
人总是会老的,新人换旧人是时间的铁律。我永远记得第一次被年轻人叫“阿姨”的情景,那天在打网球,另一场地的球飞过来,我帮他们捡了,一个年轻女孩很有礼貌地说“谢谢阿姨”。我脸上的笑容几乎僵硬,内心如土拨鼠般咆哮:“谁是阿姨?我哪里像阿姨?”
其实,代沟无处不在,并不只在网上,这个词本身就是早于互联网而创造。无论接受还是不接受,承认还是不承认,时间的流动是单向的,脸上的皱纹是不可逆的,一如梁实秋他老人家形容的,人终究是会从牛奶葡萄变成金丝蜜枣。
无论是从什么微末小事引发的“互联网换了一批人”或是“互联网代沟”的讨论,终究是中年人无力对抗岁月流逝而发出的自嘲。毕竟我们也曾经昂然阔步、满面春风过的,毕竟,我们也是曾经拥有过定义权和话语权的。
即使是今天,我们这些“前浪”也不必自怨自艾,“代沟”可以指代际之间的鸿沟,也可以指代际之间的沟通,而沟通总是双向的。在我看来,互联网给我们最重要的礼物不是便利,是开放与兼容。
(澎湃新闻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