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6月07日 星期三

    别让“标题党”在短视频上蔓延

    《 文摘报 》( 2023年06月07日   02 版)

      近日,一则短视频标题映入笔者眼帘:“莫言竟然‘放狠话’:余华根本不是我的对手”。难道莫言、余华两位文学大咖也要互怼不成?惊异、疑惑、好奇之心驱使笔者点开视频,才发现是《收获》杂志创刊65周年庆典上,莫言、余华两位嘉宾互动时的“戏言”。不得不说,想出这个标题的人真是深谙流量密码,一句话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一惊一乍下,笔者想起了令人不适的“标题党”。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标题党”已经不局限于新闻领域,而是向信息传播的各个角落蔓延,其中就包括短视频平台。

      很多短视频不会提供更多的、有助于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标题几乎就是其内容的全部。在标题的暗示下,网友被误导从而更容易相信某个被放大的碎片就是完整真相,所以短视频时代的“标题党”可能带来的破坏力就更加不容小觑。在具体表现上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浮夸,挑动情绪。曾经流行一时的“跪求体”“哭晕体”“吓尿体”“震惊体”“绝密体”“史上最某体”等,在短视频时代大有改头换面、卷土重来之势。标题描述浮夸醒目,极尽耸人听闻之词,点开一看,视频内容却无甚新意,甚至文不对题。比如一条视频标题为“看完这个视频足足震惊我5次,你呢多少次?”,然而画面只是一个人在尝试拿回被困在树上的篮球。此外,一些冠以“绝密”“厉害”等字样的短视频,或者言辞虚张夸大,或者内容难以考证。

      画面耸动,低级媚俗。短视频标题不仅体现在文字,更有画面配合,故意突出色情、暴力、犯罪、低俗等元素迎合低级趣味,过度娱乐、过多关注社会阴暗面,甚至违反社会公德、违背公序良俗。比如一条标题为“清明祭祖时请美女坟前跳舞,让祖先看看花花世界”的短视频,配以坟前群舞的封面博人眼球,而仔细研究才发现,它是翻出了三年前的旧闻,再次包装在清明节炒作。

      层层利诱,请君入瓮。标题画面以利诱人,点击进入后才发现内容层层叠套。例如一个标题为“1块钱的iPhone12手机它不香吗?”的视频,故意将限制条件省略或是隐藏在后续链接的页面,却在视频里暗示和鼓动网友,使其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标题“许诺”的利益,可实现起来几无可能。

      断章取义,混淆是非。有的标题故意蹭热点、带节奏,甚至歪曲捏造、无中生有,背后却潜藏着宣扬拜金炫富、贩卖焦虑恐慌、挑拨群体对立等社会危害。早前,某地一学生失踪案发生时,一些短视频中就出现“一场精心策划的惊天阴谋”“另有隐情”等标题字眼,在没有确凿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仅凭猜测就过度地把话题引向恐慌和罪恶。

      可以看出,“标题党”利用人们普遍存在的好奇心,刻意制造“信息差”,诱导网友不断去获取更多信息。然而,“标题党”却强化了碎片化信息下的焦虑感,甚至固化和放大唯恐错失信息可能带来不利的恐惧感和被剥夺感,让网友被动接受“标题党”提供的信息投喂,浪费的是网友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让人不知不觉蒙受损失。

      根治“标题党”顽疾,离不开相关部门加强立法、完善制度,对乱象重拳出击、强化治理。这方面,近年来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业标准,已经划出了边界,这些都是短视频平台和创作者需要时刻牢记和遵循的自由之尺、自律之绳和自审之镜。“标题党”可能侥幸带来一时的流量,但“流量狂欢”之后,损害的是作品的质量,受伤的是创作者的声誉,耗尽的是账号的商业价值,切不可因一时之贪念,踩红线、破底线。

      (浙江宣传微信号 6.2 之江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