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6月03日 星期六

    “无障碍服装”的困局

    《 文摘报 》( 2023年06月03日   01 版)

        “无障碍服装”设计师张晓丽在工作。

        中国有超过8500万残障人士,近年来,他们的处境越来越多地被公众关注到,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有了改善,但在私人空间,在公众视野之外,他们还有诸多个体的、具体的需要,穿衣就是其中之一。

        一

        对今年24岁的李菲雨来说,穿衣不再算是难题。她7岁时因急性脊髓炎导致下肢瘫痪,此后的17年,她与轮椅为伴。

        小时候学穿衣的细节,李菲雨记不清了,只留下“很费劲、很困难”的印象。她觉得,比起自己,很多成年后遭遇伤残困境的人,学穿衣服更难。

        李菲雨在一个名为“生活重建”的公益项目里做志愿导师,教人在轮椅上穿脱衣物。谈不上有什么技巧,大多数时间里,这位导师只能身体力行,通过反复穿脱衣物,让学员跟着模仿。

        学会流程和技巧并不难,上两三天课,大多数学员都能掌握基本技巧。难的是这之后,他们需要让技巧和四肢进行漫长的磨合,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穿衣窍门。

        李菲雨记得一名前举重运动员,那名女生在脊髓受伤瘫痪后,对父母和亲友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拒绝自理。刚进训练营时,她万事都喊护工帮忙,李菲雨耐心地引导她,一点点教她如何自主穿衣。裤子提不上去,女生觉得是自己力量不够。“但她是举重运动员,不可能是力量的问题,她只是没找到窍门。”李菲雨回忆。

        2006年,在北京工业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系任教的王文娟到朝阳区残联调研。一名轮椅使用者平静地向她展示了自己如厕的全过程,让这位学者看哭了。她想,残障人士还从未在真正意义上拥有过属于自己的衣服,“我们应该更多看见这些少数者的需求”。

        二

        “无障碍设计”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初的建筑学界,这种理念的初衷是运用现代的建筑设计技巧,为广大残障人士创造“方便、安全、平等、参与”的空间。

        本世纪初,在中国,将“无障碍”和“服装设计”相结合,还几乎没人尝试过。因此,当北京工业大学的设计团队开始做相关调研时,一切都似“摸着石头过河”。在调研中,他们发现了一些真正的需求。

        比如,无臂人大多使用双脚代替双手,需要考虑在他们下半身的衣物上增加更多功能性设计,“将口袋装置在腿部”;拄拐者的腋下长期承受压力和摩擦,需思考增加他们上衣腋下布料的耐磨性和透气性;视障人士对鞋子有较高的要求,他们走路时通常需要“用脚探路”,鞋尖的磨损率很高。

        “轮椅使用者”是北京工业大学这支设计团队的研究重点。一方面因为他们的穿衣障碍最为突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肢残人士是所有残障类别中数量最多的,大约占比29%。

        对“轮椅人”而言,服装设计除了要实现“穿脱便利”等基本功能,还得注重不少细节的需求。比如裤子最好是高腰的,因为他们通常需要穿纸尿裤出门,高腰的裤子可以遮住纸尿裤的腰围上缘;胯部设计需要比常人的裤子更宽,因为轮椅使用者常年久坐,腰臀部容易积累赘肉;袖口由于经常推动轮椅,是易磨损区,同时也需避免复杂设计,以防卷入轮椅;对男士而言,普通的皮带和前裆拉链都可能导致久坐不适。

        在王文娟看来,“无障碍服装”的核心是它的功能性,“解决问题是第一目的”。比如她和团队针对轮椅使用者设计的“无障碍便捷裤”,将裤子设计为一片布料式的全开放款式,无需像从前一样躺在床上穿脱,而可以将裤子铺在轮椅上,直接坐在上面,再将开放的布料边缘用拉链拉合即可。同时,针对轮椅使用者的如厕问题,这支团队做出了可从身后直接开合的裆部设计,减少穿脱步骤。

        北京工业大学服饰设计系教授张鹏指出,设计无障碍服装,需要在注重功能的同时兼顾美观。当残障人士被问及对服装的诉求时,他们的表述是:“请让我像正常人一样。”

        “像正常人一样”正是甘珊娜的梦想。她患有严重的脊柱侧弯。从后背看去,她的右腰空了一大块,而左腰又高高凸出,双肩高低差显著。

        读大学时,甘珊娜第一次听说“无障碍服装”。后来,她拥有了一款“定制裙”。“A字”版型很好地遮住了她因脊柱侧弯而歪曲的腰线,背后斜向上展开的蝴蝶结在视觉上调整了她的高低肩。

        三

        2006年研究“无障碍服装”时,北京工业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系还是一个“孤独的先行者”。如今,它已经拥有不少“队友”,全国多所高校都陆续开展了有关“无障碍服装”的研究。不过,直至今日,不少设计理念还是困于图纸,鲜有真正的工业化成品。

        从2017年开始,陆续有几家国内企业联系北京工业大学的服设团队谈合作事宜,其中包括一家非常知名的羽绒服企业。最终,在经过市场部评估后,该品牌放弃了投资,转而去做盈利空间更大的海外市场。还有一些风投公司,更愿意炒作概念。

        王文娟理解企业的顾虑,“无障碍服装”研发难度大、生产成本高。选择“无障碍服装”,意味着要重新搭建团队和生产线,“所有的设计团队、技术团队……材料都可能跟之前是不一样的”,企业面临的风险极大。

        此外,与健全人的成衣设计不同,残障人群的个体状态千差万别,缺乏相关的量体数据,不存在“标准号型”,导致成衣很难实现流水线量产,需针对个性需求“定制”。

        就算能够走到生产的最后一环,销售也是大问题。残障人士大多经济水平较低,消费能力较差,国外品牌的“无障碍服装”单件价格要上千元,他们很难消费得起。

        “无障碍服装面临的困难是方方面面的,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问题,它确实有价值,但也确实有困难,还需要慢慢推动。”王文娟总结道。

        (《中国青年报》5.17 裴思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