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节左右,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发布春假通知,引起网友的羡慕和讨论。
事实上,高校有春假不应该是新闻。早在2003年,北京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完成校历改革后,已经有春假安排,至今已有20年。2023年,北京大学的春假与往常一样,安排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同时兼顾了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校庆。
事实上,高校不仅应该有春假,还应该有秋假,春假和秋假与教学时间一起形成了校历的“时间结构”。进而言之,春假和秋假其实是校历时间结构中的关键时间点,也是最关键的部分。秋假和春假作为间断,将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均分为了两个微学期。微学期可以安排更密集和更压缩的课程。
在笔者看来,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学期制度改革应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实现结构化学习和非结构化学习之间的平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固定的,强调自主学习和非结构化学习就必须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和结构化学习时间。
在人们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既需要有连续的“时”,也需要有作为“间断”的“间”,两者结合才能形成“时间”。现代社会中,作为“间断”的时间尤为重要且不可或缺。如果连续学习、连续工作,人就没有了“间断”。
从“时-间”本真的意义审视,高校不但要安排春假,也要安排秋假,需要两者共同形成学期的时间结构,继续减少学期内“教”的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的时间和休憩时间、回顾反思的时间、空间凸显的时间和沉思的时间。这才是科学的、可以促进学习和创造的学期时间结构。
(《中国科学报》4.18 卢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