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3月25日 星期六

    厉以宁:“非均衡”的一生

    《 文摘报 》( 2023年03月25日   05 版)

        厉以宁

        厉以宁说,大家都叫他“厉股份”,其实他更应该叫“厉非均衡”。在他看来,“非均衡”理论是他最核心的经济学观点。“非均衡”理论来自凯恩斯学派,这种理论认为,与假设的“瓦尔拉均衡”相对,不完善的市场、不够灵敏的价格体系才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厉以宁发展了这个理论,认为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面临的是第二种非均衡,除了存在第一种非均衡的特点,而且微观经济单位并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实体,这是中国经济最大的现实。

        他曾几次经历中国经济改革史上的重大论战,观点从未改变,“非均衡”理论一以贯之。人们看到,在他的对面常常站着一位“对方辩友”,那就是另一位经济学家吴敬琏。有人戏称,这是两个1930年出生的江苏人的论战。厉以宁曾说,经济学的争鸣是经济学繁荣的必由之路。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厉以宁入选100名“改革先锋”,被称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

        2023年2月27日,92岁的厉以宁在北京去世。灵堂设在北大百年讲堂,一路之隔就是他10年前手书的“敢当石”,下面摆满了师生们的吊唁花束。

        厉以宁生前经常提起自己的老师、北大经济系老主任陈岱孙说过的一句话:“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教书。”他和陈岱孙一样,也在北大教了一辈子书。

        1983年秋,平新乔考入北大经济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陈岱孙,有时也跟着厉以宁上课。他和厉以宁的四位研究生一起上《剑桥欧洲经济史》课,厉以宁规定平新乔读《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四卷、维纳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和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等五部英文原著。

        厉以宁当时参加国家体改委的研究工作,住在中南海,每周回北大上三天课。他开列好书单后要求五名弟子先自己读两个月,最后六周每周定一个晚上,讨论三小时,每人轮流讲,他再补充自己的观点。他告诉平新乔,选的课分量要重,学起来要觉得累,才会有收获。平新乔将《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四卷一句一句译成中文,在厉以宁指导下反复揣摩,这对他影响至深。

        那期间,国家正在推行“利改税”,厉以宁就让平新乔侧重研究财政和税收。平新乔开了一门财政学,讲了三年,形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四十多万字的专业著述。1985年物价快速上涨,厉以宁建议平新乔读《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研究19世纪英国金本位下的通货膨胀,并以此为题撰写硕士论文。平新乔改变了以前只从书本里找题目做论文的办法,开始直面经济现实,从经济现象里提炼问题。

        平新乔1985年毕业后留校,担任厉以宁的科研助理兼经济管理系讲师。在厉以宁身边工作的日子,平新乔常能感受到他处于观点交锋之中的压力,但印象中厉以宁只有过两次明显的心情低落。

        一次是1986年底胡耀邦去职后,那时厉以宁正跟着胡启立在四川调研股份制试点,从电视中看到新闻,回京后一直很沉默。第二次是八九十年代之交,老校长丁石孙卸任。新任校长是经济学家吴树青,就任的第二天就去拜访厉以宁,希望他将研究继续做下去。厉以宁就这样一直站在讲台上,直到2016年。

        北大校园内经常刮起“厉旋风”,教室总是人山人海,还有很多外校学生来旁听“追星”。厉以宁连续多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全国政协常委,社会活动频繁,但他对每堂课都认真备课,总是提前15分钟到教室。他讲课从不念讲义,只在几张卡片上列出提纲,理论和案例信手拈来。讲经济学时,他用左右两手食指比划出一个十字叉,说经济学很简单,就是两条线一个点,一条线是供给,一条线是需求,中间是供求均衡。他的学术观点十分犀利,经常语出惊人,如:“教育的不平等引起就业不平等,就业不平等引起收入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引起生活不平等,导致下一代又不平等。”“减员增效从宏观来说,是根本错误的。”“改革开放30年最遗憾的事情之一就是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太慢。”

        他的诗词讲座也是一道风景线。他自小就喜好诗词,十来岁开始作诗填词,每年都坚持为刚入学的新生举办一场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讲座。他曾为陈岱孙贺寿时作了一首《秋波媚》:“弦歌不绝风骚在,道德并文章。最堪欣慰,三春桃李,辉映门墙。”这也是他自己的写照。每次师生相聚,厉以宁总是携夫人何玉春一同出席,在给学生题赠书籍时也总是并排签上自己和夫人的名字。在他的诗词选中,开篇就是一张结婚照。

        从2003年开始,他的工作重点转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的确权和扶贫。那年10月,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以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为主题组织调研组,73岁的厉以宁带队到广东、辽宁、四川等多个省市调研,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征求了有关部门和100多位民营企业家的意见。2004年,17页的《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连同厉以宁的信一同被送呈国务院。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问世,即著名的“非公经济36条”。厉以宁笑称,自己现在应该叫“厉民营”。

        2017年,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讲”中谈到,中国经济一直面临着双重转型的任务——发展转型和体制转型,其中体制转型是重点。工业化的发展转型是不可能走回头路的,但体制转型是可能倒退的,这也是为什么一定要解放思想。走混合所有制道路,把国有资本搞活,不是“国进民退”,而应当是“国进民也进”。

        每天清晨,他都会坚持写作3页左右,中间铺蓝色复写纸,写完寄出一份自己留一份底稿。一年下来,就是一部30多万字的书稿。平新乔觉得,厉以宁是一位常在思想前沿的人,他遇到了最好的改革开放时代,也尽了自己所能,应该说没多少遗憾了。

        (《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第9期 宋春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