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现场,来自甘肃平凉的农民工朱彦军捧得亚军。在这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他的感言朴实而诚恳,“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自己参加‘诗词大会’的感受,那就是‘过瘾’。”朱彦军说,“以前觉得自己像只孤狼,只能独自喜欢诗词;来到诗词大会后,结识的都是喜欢诗词的朋友,耳边到处都是诗词,像是孤狼找到了狼群。”朱彦军从来都相信诗词的力量,诗词让人间充满才思和柔情、浪漫和温暖。
说起北京之行,朱彦军意犹未尽。“醒着是诗,睡着是诗,不用为生活琐事而计较,所有的一切都和诗有关,和心中的热爱有关,怎么能不美好呢?”朱彦军一直是“中国诗词大会”的铁粉,往年播出时,他还会拉着家人一起看。
对于本次参赛,父亲并不看好:“你都50岁了,初中毕业,说白了就是扫了个盲。平常看书、看电视还要把字典放一边随时准备查的人,咋上电视呢?这是背着鸡蛋去北京碰石头呢!”但妻子支持朱彦军,她亲自选好登台的衣服,“去北京吧,把你的梦圆了,我们也就不遗憾了”。
朱彦军的父亲是村子里的赤脚医生,家中堆满医书和药方,这让他们家成了十里八乡为数不多的“书香门第”。几乎是从识字之后,他就喜欢背药剂汤头,文字对他来说总有种魔力。
平日里,父亲出诊、干农活时常把朱彦军带在身边。父亲喜欢用诗句形容眼前的景色,大雪飘洒时,会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烈日当空的田间地头,又会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年幼的朱彦军不知道这是诗,只觉得“押韵,好玩,跟顺口溜一样”。
小学时,朱彦军在书架上翻到一本《毛泽东诗词》,从此爱不释手。从初一开始,他就给报刊投诗或文章,即便总被退稿,也不气馁。初三那年,四川某杂志社举办征文比赛,征用了朱彦军的文章。样刊寄来那天,朱彦军举着它飞奔到同学和李老师面前,像是打了胜仗的将军。
初中毕业后,朱彦军开始对外面的世界心生向往。当几个在外打工的发小归来,向朱彦军描绘了一番大城市的灯红酒绿,他也决定辍学,去看看“城市的大马路、高楼房”。“第一站就去西安了,我对那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当年白居易笔下的长安是‘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千年后依然那样。”夜晚,坐在霓虹闪烁的街头,朱彦军第一次觉得自己渺小。有段时间,他找不到工作,每日回到住处倒头就睡。直到有次在口袋里摸到了从家带来的《毛泽东诗词》和《唐诗三百首》,读了一会儿,才感觉心中平静一些,“‘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年李白也站在同一片土地上,也像我一样孤独,但不像我这般窘迫。我想跟李白一样潇洒,于是期望从诗词中找到力量”。
有工友看不惯,觉得他“很装”,他从不理会。爬脚手架时,他默念“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筛沙子时,他默念“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和水泥时,他默念“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一年冬天,朱彦军看着雪后的清晨,大喊了一句郑板桥的诗:“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恰好有工友陪孩子读过这首诗,觉得十分应景,于是对朱彦军竖起了大拇指,两人成了至交。
如今,朱彦军依然“四处找活”,虽不富裕,但幸福美满。两个孩子受他的熏陶,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分别考上了复旦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朱彦军觉得,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仍将继续这场诗意的人生追逐。
(环球人物微信号 3.16 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