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3月22日 星期三

    何为“大历史观”

    《 文摘报 》( 2023年03月22日   07 版)

        何为“大历史观”?惯常的解释是“着眼于中国历史的长时段,定位于世界历史的宽视野”。大历史观不仅是“看到”,更是一种“抉择”,它是在审时度势之后辨明主次、舍小取大、舍生取义。

        其一,不短视。从本质上讲,大历史观的“长期”不是指具体的时段,而是事物发展的周期,是由诸多事物发展的小周期所组成的历史演进的大周期。坚持大历史观,就是要超越眼前的变化看到事物中那些不变的本质,把握历史规律。当年毛泽东提出“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以“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方案,就是跳出了“人亡政息”的小周期视角,看到了历史规律中的“不变”,并通过构建新型的党群关系赢得更重要的大周期。不短视,是前瞻,更是取舍。它让我们发现事物真正的价值,而那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价值,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奋进的持久动力。

        其二,不偏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犯的错误,它在短期中、在局部中更容易被标识为“成功”,但从大历史观的视角来看,它是否“成功”要由大局来定义。在百年奋斗中,我们党始终强调正确把握全局与局部、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强调“十根手指弹钢琴”、全国上下一盘棋,这使我们能够避免因一隅之得而致全局之失,在统筹大局中实现各得其所。因此,不偏视,是视野,更是格局。

        其三,不浅视。中国共产党人怀有极强的忧患意识,不因胜利而骄傲,不因成就而懈怠,不因困难而退缩。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止步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显赫数据,始终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放在心上,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浅视,是责任,更是担当。

        (京报网 3.13 李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