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一游的‘游’字不会写”“兑现的‘兑’念成‘yue’”“提起自己演的角色支支吾吾”……近日,关于文娱领域“绝望的文盲”话题引起热议。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各地区、各个行业界别的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表示,“我始终认为,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他能走多远,靠的也是文化。”表演是一门严肃的学科,需要有扎实的文化素养作为支撑,“一个人民艺术家,绝对不仅仅是靠外形的俊美。因为再美丽的容颜也会老去,但你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永远是那么深入人心,这才是演员永葆青春的正道”。
全国政协委员、导演刘家成也提出,演员想走得深、走得远,必须要有积累,“都说德艺双馨,才乃德之资也”“跟演员交流会有这种感觉,有时候说到某个年代、某个段落的时候,他们是懵的。”对此,刘家成建议演员在空闲时多读名著,多读与剧情相关的书,“读完之后你的感受也不一样,包括我们现场编台词,有时候会瞬间冒出来,实际上是从你曾经看过的书里转化来的”。
近年来,悬浮感是一些国产剧的硬伤:打工人拎着名牌包,普通白领住着大平层,女主角入睡不卸妆,男主角20出头就能当总裁……如此不接地气,全国政协委员王平久在提案中建议,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积累创作素材与灵感,“无论是演戏还是拍电影,都需要创作者体验生活、采风,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产出好创作”。
(中新网 3.9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