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一个是“问”。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就会提出问题。
做学问除了“问”,还要勤奋学习。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只思考不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数学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出现了很多颇具天赋的大数学家,他们累积了很多了不起的学问,正是他们一层一层将数学这幢大厦搭建得越来越高。无论我们的天分有多高、多擅长思考,我们的学问、创造力都必须建立在前人学问的基础上。
我们首先要了解不同的观点。历史上,重要的大学问的完成,往往是不同学问之间碰撞产生火花促成的。外尔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也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量子力学和几何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正因为这座桥梁,孕育出一批有成就的数学家和一条全新的路径。所以,在不同学问的碰撞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是问出好问题的重要途径。
还有一条途径可以产生好的问题。要解决一个大问题时,往往要有好的工具。工具的发展是不断精益求精的过程,新工具能够促进学问的继续发展,提升我们看待问题的深度,又反过来促进我们进一步发展工具。工具越多,越能产生更深刻、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一次工具的进步,都会带动有意义的、重要的、突破性的学问的发展。
一个好的问题一定是有深度、有趣味的,并且很简洁、漂亮。什么叫深度?深度就是解决一个问题后,可以引领新的方向,看到更深远的图景。什么是简洁、漂亮?在数学上,大自然的美景可以通过很简单的方程解释清楚。当年牛顿、爱因斯坦、狄拉克的方程都是非常简洁的,总结了大自然的奥秘。
无论如何,提出问题是一个最重要的步骤。提出问题之后还要能够解决它,就算不能解决,也要探索新的工具、新的方向。
(《解放日报》3.3 丘成桐)